私人董事会的局限性
最近私人董事会甚是火热,也是一些企业家口中的时髦词,大家可能知道私人董事会的好处,但对其不足之处,即局限思考不多。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批评私人董事会,而是告诉大家私人董事会的局限,做到“知其短,用其长”,更好地理解它和实践它。
局限一:概念名称与公司董事会容易混淆。
私人董事会最开始的叫“CEO圆桌”,定位为CEO个人学习和成长模式,运作类似董事会一样,后来改名为私人董事会。我们要知道私人董事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董事会,不能替代公司董事会,给企业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企业有了私人董事会,可以不需要公司董事会。真正的董事会要对股东承担委托责任或信托责任,它联接股东、经营层、客户、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履行两项最主要的职能:公司重大决策和对管理层的监督,满足法律要求、公司发展的必然、企业实际的需要。这个名称,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房地产产权的概念,中国房地产产权(70年)实际上是使用权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当然大家如果习惯了这种叫法,就不妨接受它。
局限二:对私人董事会教练要求很高,
技术复杂、推广难度大。按照国外所谓成熟的私人董事会的做法,私董教练要求对领导力发展理论与实践、教练理论与技术、成人学习理论、行动学习和促动技术、小团队(真北团队)互动理论、心理学、组织学和管理学的前沿理论与实践等的理解,这对私董教练的要求不能不说不高,为满足广大的中小企业需求,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教练。据有机构推荐,私人董事会有25种钥匙(工具),容易把中小企业家弄到头晕为止,25把钥匙,想想看,如果拿错了,开错了锁,后果会怎样?管理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提高可复制性,私人董事会技术如此复杂,怎么推广、普及和实践?本来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如果还是把事情复杂化,其受众会敬而远之。建议:不要将私董会技术复杂化,因客户需求而简化或定制化。
局限三:私人董事会是个封闭的小群体,
长此以往的容易造成思维定势。私人董事会成员绝多数是企业家,但在中国,中小企业多数往往是“久病成医”,没有多少企业家能把自己的管理经验上升到管理实践或者理论体系。所以成立私人董事会,事先要搞清楚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然的话,你敢让一个病人给你看病吗? 如果私人董事会过于所谓的私密,容易变成企业家自己组织的“闺蜜聚会”,或“高大上的Party”,这属于思想在企业家圈子内部的近亲繁殖。在这一点上,本人认为不应该仅仅是企业家,需要引进行业专家、资深的咨询顾问、投资家,换一句说,私人董事会成员构成背景、知识和经验尽量多元化、有互补性。
私人董事会作在中国仍是新生事物,鼓励企业家去尝试,去不但思考、实践和领悟。(下篇文章:《私人董事会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