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的效率稳健创新|钱科宇: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
作者:企业创新式发展研究者 钱科宇
关键词:学习,学习效率,创新思维,钱科宇
学习无止尽,然而很多人因为不善于学习。学而无效,白白浪费了学习投入和时间,岂不是很可惜?要当好老师、家长或组织的管理者,首先要知道有效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才有能力洞察更多的事物并分析其机理,才有能力帮助我们想要帮助的对象。
学习路径大致分为四种,但是很难说先后和高低,因为他们都是必要的:
1.记忆
2.理解
3.发现
4.创造
先说记忆,只要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争议的事物就可以用记忆法加以学习,比如英文单词、历史事件、地理位置等。虽然说成年人的记忆力是衰退的,但记忆确实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有了足够的大脑库存才可以提供思考的素材。那如何解决成年人记忆力衰退的问题?我们没有做过专题研究,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你的生活和事业做减法,脑子里的信息越杂乱,越不利于记忆。反之,信息只要是相关联的成系统的,那数量多一点也没关系,只要通过顺藤摸瓜就会记得起。
成年人记忆力衰退,理解力增强,理解力还能促进记忆力。理解力较强的人在生活和事业中更胜一筹。然而仅仅善于理解其实很有局限,很不利于创新,因为他的认知范围绝不可能超越老师、上级或书籍资料。这样的人在组织里终究只是执行者。在学术界也只能是搬运工。
一旦成为管理者或老师,或者文创者、技术人员,乃至于家庭主妇,就不可以只是听命于别人或拾人牙慧,他们需要有这种学习能力发现。
世间万物都有可能为你所学,比如有人把中国的日用品搬到俄罗斯卖赚了钱,这是他发现其中有商机,有人先知先觉,有人却不知不觉。比如牛顿和你同时被苹果砸中脑袋,牛顿引发了思考,对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而我们只会发现脑袋瓜很疼。这就是发现力的差距。也是学习力的差距,发现力属于创新力,记忆和理解都不是创新而是延续。发现力最大的价值是学生会超越老师,下属会超过上级,学术研究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研究。真正的学习从发现开始。
那么这种差距是如何形成的?还是和信息储备的大小决定的。大多数发现是多种元素相结合化学反应的结果,牛顿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才思考苹果现象,商人却能发现苹果熟了可以拿去卖了。只要对一个领域浸淫日久,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你的思维定式有多高级,你的发现成果就有多高级。
正因为如此,长于发现的人一定善于学习积累。某个单一元素看似没用,积攒下来等候下一个元素的到来,或者等待第三第四个元素的到来。元素一多,自然会构建一种思维定式。很多人的学习是实用主义的,我的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其他一概不问,这是封闭的学习法,最多只是记忆和理解,而不具备发现力。老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用石攻玉,而是把攻石的方法借用来攻玉。
有人可能会怀疑,这点和前面所说矛盾,信息越杂记忆越差,这里却说,各类信息的大量积累是发现力的前提,不是矛盾么?会产生这样想法的人,就是缺少第四种学习能力:创造。
举个例子,家里的厨房,买大量食材,然后做成成品,最后把摘除的菜叶和吃剩的骨头包括空油瓶扔出去,如此反复能有吃不完的饭菜,但厨房却不会爆仓。学习是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没有输出就无法持续输入。
创造=积累+梳理+构建+把剩余无用信息删除+重复上述步骤。创造力是动态学习能力,关键点是尽快构建产生成品,然后扔掉无用的信息。
创新的最大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垃圾”,不会排空就无法创新,但是不会梳理和构建的人就不可能排空。因为在构建之前,你分不清哪些是有用的食材,哪些是垃圾。
有效构建又需要哪些能力呢?先拆解一个复杂的事物,找出其分布规律,并能将其重新排列,我们把它叫做结构认知;把两个或多个事物关联起来叫做联想能力,比如有人把橡皮加铅笔就成了橡皮头铅笔。还有人在和别人产生分歧时,能抽离出来发现他们之间的共识点并加以利用,这叫做提炼能力。
结构化+组合能力+提炼+目标明确,这样做就开始接近了有效构建。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中提出打持久战,就是综合了政治、地理、人文、军事、历史、管理等认知后有效构建的成果。是上述多种能力的结合。
记忆、理解、发现、创造这四种方式,当然离不开训练的标的:某一项需要完成的实战任务。为什么说实践出真知,因为没有实践就无法实施后两种学习方式,实践是能把四种学习方式有效贯通的载体。学而不用,仅学皮毛,用而不学,盲人摸象,学用平衡,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