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来”:承担责任的宣告
“我来”是领导力十律中的第一律,这简单的两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众多对领导力的研究中,以前侧重于寻找领导者的共同品质,如性格外向或智商高等,但最终发现并没有在人格品质上存在普遍的共同点。而从动词角度去看,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会说“我来”,例如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站出来说“我来解决问题”;甘地主动领导印度独立;马丁•路德•金主动领导美国民权运动;张瑞敏也积极承担起企业发展的责任等。这些例子表明,无论是否拥有领导职位,只要主动说出“我来”,就是在承担责任,开始发挥领导力。
领导职位本身就意味着责任,它承载着对解决问题的期待。承担责任的方式就是勇敢地说出“我来”,这意味着要去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棘手的难题。这一理念打破了人们对领导力仅与头衔、特权等相关的传统认知,强调领导力的核心是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它不是关于你“是什么”或者“有什么”,而是在于你“做什么”。
二、“我不知道”:解决难题的智慧
“我不知道”是领导力十律中的第二律。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提出的“第五级领导者”观念也与之相关。领导者说“我不知道”有三个理由:其一,“君子不器”,对于技术性知识可能确实不知道;其二,面对挑战性难题,确实没有答案;其三,为了动员群众,即使知道也可能说不知道。
说“我不知道”并非毫无原则,有三点注意事项。首先,不能只说“我不知道”,还要说“我知道”,将两者结合起来;其次,在拥有权威时说“我不知道”更合适,这里的权威包括职位权威或者知识权威;最后,“我不知道”往往不能单独说。这一表述体现了领导者在解决难题时的谦逊与智慧,既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又能给他人发挥专业能力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动员群众去探索答案。
三、“你觉得呢?”: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
“你觉得呢?”这一表述对应的是领导力十律中的密切联系群众这一要点。当面对下属来请示时,用这个问题来启发思想、激励情感、建立关系并推进行动。这是一种谦虚与激励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提问,能够让群众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领导者更好地了解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领导力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四、“我讲个故事”:动员群众的有效手段
讲故事比讲道理更能动员群众,这是领导力十律中讲故事这一要点所强调的。领导者要学会讲四种故事: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们要如何变革。通过讲述这些故事,领导者不仅仅是用嘴在传达信息,更是身体力行地去影响群众。例如,一个企业领导者讲述企业的创业故事(我是谁),可以让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讲述团队共同奋斗的故事(我们是谁),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讲述企业未来规划的故事(我们向何处去),可以激励员工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讲述企业变革历程的故事(我们要如何变革),有助于员工理解和适应变革。
五、“我教你”:领导者的教育角色
“我教你”体现了领导者在五个层次上当老师的要求,即照我说的做,我说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说怎么做,你为什么做。这一理念表明领导者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下属思考和理解做事的方法与原因。在组织中,领导者如同老师一样,需要根据下属的不同阶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从简单的指令式教学(照我说的做)到引导下属自主思考和实践(你说怎么做、你为什么做),逐步提升下属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
六、“失败了,恭喜你”与从失败中学习:对待失败的积极态度
“失败了,恭喜你”对应的是领导力十律中的从失败中学习这一要点。在组织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组织中的失败一般可以概括为六种类型:无视规章制度、粗心大意、能力不足、流程缺陷、难料风险、探索创新。而最应该鼓励的失败是探索创新的失败,因为一个组织、企业乃至个人都需要创新,“不创新是等死”,但也要避免“创新是找死”。当失败发生时,领导者应该像稻盛和夫那样,不惩罚失败的员工,而是鼓励从失败中学习。
这一理念紧接着引出了领导力十律中的反思这一要点,即说完“失败了?不要紧!”之后,一定要接着问一句:“你/我学到了什么?”经验只有通过反思才可能变成知识。反思过程分为七步:第一步“知”,要知道有值得反思的经验发生(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第二步“止”,发现有值得反思的经验后停止行动,进入反思空间;第三步“定”,把注意力集中在反思的经验上,回忆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第四步“静”,不仅搞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而且理清自己当时的思绪和行动背后的思考过程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领导者和组织成员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能力,这也是领导力在应对失败时的重要体现。
领导力十律中的这些经典语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领导力的内涵和实践方法,无论是承担责任、解决难题,还是密切联系群众、讲故事、当老师以及对待失败的态度等方面,都为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有助于提升领导力,实现组织和团队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