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在汉语中的情况
在古汉语中,并没有“领导”这个词,更没有“领导力”这种说法。“领导”作为外来词进入汉语是20世纪初的事情。“领导力”对应的是英文的“leadership”,由英文的“leader”(领导者)一词衍生而来。这表明从词汇的起源角度来看,领导力这个词是外来的概念引入到汉语体系中的。
二、领导力在英文中的发展历程
在英文中,“leader”一词迟至1300年才出现,而“leadership”一词最早出现在1821年。又过了五百多年,人们才开始讨论这些角色共有的抽象特性——领导力。这说明即使在西方,“领导力”这个词的出现也是相对较晚的。它从最初表示领导者相关的概念,逐渐发展到包含领导者的职位、从事领导的能力、进行领导的行为等多方面的含义。
三、领导力概念的内涵与特性
- 多维度的含义
- 从职位方面来看,职位属于领导力最低的一种领导方式,但也是最为基础的。如果一个人职位够高,手底下有人,能够指挥得动这些人,那么就拥有一定的领导力。然而,这种由职位带来的领导力是最低质量的,因为别人服从可能只是因为职位的权威,而非对领导者个人能力或魅力的认可。
- 在能力方面,领导力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如决策、学习、组织、执行、感召等,它并不是单一的能力,这些能力组合起来才构成领导力。例如,在企业面临危机时,领导者需要具备决策能力来确定应对策略,学习能力来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组织能力来调配资源,执行能力来确保决策的实施,感召能力来激励员工共同应对危机。
- 从行动角度而言,如果要从领导力的职位、能力和行动三个方面三选一的话,有人认为应选行动。因为领导力的核心不是职位,职位只是帮助行动的资源,仅有职位而没有行动显然不是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也不是能力,如果说领导力是能力,那只能说是动员团队解决难题的能力。
- 情境性与多样性
- 领导力是分情境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中国,过去的领导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式,领导层作所有的决策,其他人追随。而如今,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为了响应新一代文化,领导方式变得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风格,而是出现了多种领导风格并存的情况。不同的情境下,对领导力的要求也不同,需要领导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领导方式。
四、不同定义下的领导力共性
虽然关于领导力有很多种说法,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认为“领导力是职场人自身所渗透出的气质,而领导则是外界赋予的权利”,还有人认为领导力是建立愿景目标的能力,是使自己与他人承诺于企业长期成功的能力,是激发他人自信心和热情的能力,是确保战略实施的能力等。但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领导力都与领导者在团队、组织或企业中的影响力、引导力等相关,无论是从个人气质、与他人的关系、对目标的构建还是对战略的实施等方面,都是在强调领导者对团队或组织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虽然“领导力”这个词是外来词,但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人们对其内涵的探索都围绕着领导者在组织中的积极角色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