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正确认知
领导力常常被误解为操纵力和控制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诸多领导力的经典定义来看,领导力是一种能激励人心,让他人心甘情愿去完成目标的能力。例如施考特认为领导是在某种情况下,影响个人或群体达成目标的过程;库茨指出领导是影响他人跟着去达成一个目标;阿吉里斯也提到领导即有效的影响。这些定义都强调了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而非操纵或控制。
在现代组织中,新经济时代对组织成员提出了众多新要求,如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忠于职业操守、勇于承担责任等。在这样的环境下,领导者更需要通过影响力来引导成员,而不是靠操纵和控制。因为操纵和控制可能会在短期内让成员服从,但难以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期来看不利于组织的发展。
从领导者自身的特质角度看,领导力是综合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领导者要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人格魅力涵盖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是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要想体现人格魅力,领导者就要培养自己的情商,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内在涵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均衡的处事态度和较强的面对挫折的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还要坚持立场和原则、明是非、知对错、让好人说好、让坏人说坏、敢担当拿得起、名无常放得下、顺自然看得开。
二、领导力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区分
领导力(Leadership)与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这些行为能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者前往目标之地,并非只是简单的服从。而领导则是一个团队的号召者,是组织结构的建立者,是一种使他人服从的艺术,也是影响力的施加过程以及劝说的一种体现。
(二)领导力在领导角色中的体现
领导角色的发挥离不开领导力。在企业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种关系,例如部门经理是领导,他负责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分配任务,协调资源等,这是领导的职能体现。而他所具备的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部门目标努力奋斗的能力就是领导力。如果一个部门经理仅仅依靠职位赋予的权力去命令员工做事,而不运用领导力去激励员工,那么员工可能只是机械地执行任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团队往往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三、领导力的内涵要素
(一)领导力是积极的影响力
领导力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力,它不是操纵力或者控制力。这种影响力广泛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具备这种能力,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力。例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某个成员虽然没有担任领导职位,但他凭借自己积极的态度、独特的见解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带动其他成员朝着目标努力,这就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二)领导力的要素由主体影响力和客体接受度共同决定
主体影响力的大小固然重要,但领导对象的接受度也不可忽视。就像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提出的方案如果不能被员工所接受,那么这个方案就很难推行下去,即使管理者有很强的影响力也无济于事。这说明领导力是一个涉及到双方互动的能力,领导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还要关注被领导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领导力。
四、领导力与权力的区别
关于领导力首先要明白一点:领导力不是权力。不管是小管理者,还是大领导者,职位给予的权力并不等同于良好的领导力。例如“总监”、“主管”、“CEO”等职位,虽然拥有更多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具备良好的领导力。领导力是号令组织成员行动与全力以赴的技能,是能够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完成目标的能力。权力更多的是一种强制力,而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如果领导者仅仅依靠权力去管理组织,成员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服从,但这种服从是被动的,而且成员的积极性和忠诚度难以得到提升。相反,通过影响力发挥领导力,成员会因为内心的认同而主动追随领导者,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在企业经营中,长久以来领导力都被解析为最高经营干部或最高经营者的角色。作为企业经营者,领导力变成了“提出目标,赋予影响力,以非强制性的方法实现目标”的一种概念。这表明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更多地依靠领导力而非权力来管理组织,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带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