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与“我来”的本质联系
领导力的核心本质是承担集体责任,这是提升领导力需要进行的首要修炼。在一个团队或者组织中,面临集体难题时,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的人往往被视为具有领导力。而“我来”这句口诀正是这种承担责任的体现。例如在一个项目面临困境,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额外的工作、协调各方关系或者做出艰难决策时,说出“我来”的人,就是在主动承担集体责任,这是领导力的重要表现。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默认设置是追随而非领导。大多数人都想当领导,是因为领导意味着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但真正想要发挥领导力,即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解决集体难题的人却是少数。这也说明说“我来”并非是人的本性。范福特的观点指出我们天生都是追随者,这有两个进化上的原因。一是随大流,在原始环境中,人越多越安全;二是追随者通过模仿来学习,能够避免试错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险代价。然而在现代领导力的语境下,这种追随的本能却成了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我来”这个口诀就是克服这种障碍的一种方式。
二、“我来”的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人际关系情境中,“我来”有着不同的说法。当面对上级和平级时,可以说“让我来”。这是一种积极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例如在一个跨部门合作的项目中,有一些额外的任务需要完成,对平级说“让我来”,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这部分工作,分担团队的压力。而面对下级时常常需要说“跟我来”。“跟我来”不仅仅是承担责任,更是在挺身而出之后指示方向。作为领导者,自己要有明确的方向,这样下属才能追随。比如在带领团队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时,领导者说“跟我来”,然后按照自己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带领团队前进。
三、“我来”与责任感的关系
责任感包含三个维度,即意义感、义务感和信心感。意义感是觉得事情有价值、有好处,这个好处是对集体而言的,即使自己可能不直接受益;义务感是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这件事,这种义务可能源于职位,也可能源于对群体的认同或者是没有其他人更合适做这件事;信心感是觉得事情能够做成功,包括事情本身能够成功以及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成功。“我来”这个口诀可以助力责任感。当说出“我来”时,其实是在这三个维度上都做出了积极的表态。表示自己认识到这件事的意义,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例如在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中,主动说“我来”负责活动的某个环节,是因为认识到公益活动对社区的意义,觉得自己作为社区一员有义务参与,并且对自己完成这个环节的任务有信心。
四、克服说“我来”的困难
说“我来”并不容易,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心理和社会因素的阻碍。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责任扩散。在组织当中,一个集体难题涉及的人越多,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小,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在一个大型企业中,面对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觉得有其他人会去解决而选择不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克服这种心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在任务分配时,适当的集中可能更有利于领导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比如将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负责人,减少责任扩散的影响,让每个人都更清楚自己的责任,从而更有可能说出“我来”。
五、“我来”在领导力修炼中的重要意义
掌握“我来”这个领导力口诀,是提升领导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别人眼中,能够经常说出“我来”并付诸行动的人,会立刻被视为有领导力的人。这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而是领导力大师们的观点。在实际的领导工作中,不需要记忆复杂的领导力理论,只要掌握了像“我来”这样简单而有效的口诀的用法,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领导力。它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帮助我们在面对集体难题时,迅速做出承担责任的反应,从而在团队中树立起领导者的形象,动员团队解决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