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认不足,借助他人力量
在领导力的范畴中,领导者并非全能。正如书中在p019提到的,无论领导者个人能力有多强,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出类拔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很多领导者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应该在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组员,尤其是在能力和实力等方面。当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掩盖自己的不足。然而,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书中给出了弥补领导者自身不足的方法,那就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且将工作交给擅长的人去做。上司要做的是创造条件,发掘有用人才,让他们为自己代劳。这样做有诸多好处。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当领导者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接受下属的帮助时,员工会感受到被信任,从而能够自觉发挥自己的能力。从领导者自身的角度而言,业绩会因为合理的任务分配而节节攀升,并且还能够获得组员的尊重。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它打破了传统领导者必须全能的观念,倡导一种更加包容和协作的领导方式。
二、把握介入与旁观的平衡
在p035提到杰弗瑞.菲佛教授说过:“最好的领导者虽然负责指导工作和带领团队,但下属们却意识不到他的存在。”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优秀领导者的一种特质。优秀的领导者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介入下属的工作,什么时候应该袖手旁观,懂得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如果领导者过度介入下属的工作,会让员工感到缺乏自主性,仿佛自己只是按照领导的指令行事的机器,这会抑制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积极性。相反,如果领导者完全袖手旁观,又会让员工觉得缺乏指导和支持,可能会导致工作方向的偏离或者效率低下。所以,把握好这个平衡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工作的进展情况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在一个项目的初期,当员工还不太明确方向时,领导者可以适当地介入,给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的指引;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如果员工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并且进展顺利,领导者就可以适当旁观,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去发挥。
三、领导力的可习得性与实践的重要性
从所提供的附件资料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对领导力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天赋,就像九型人格里分析的,领袖型人格在领导力方面能力非凡。然而,也有观点认为领导力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有理可循,门槛也不高。但同时也指出,虽然领导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练习具备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看了相关的书籍或者理论就能成为领导。
这就强调了实践在领导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书中提到的领导力的五种习惯行为,包括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等,以及包含的10条任务,还有领导品质如诚实、有前瞻性、胜任力、能激发人等,这些都是理论层面的知识。而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以身作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为员工树立榜样;共启愿景则需要领导者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出能够让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的愿景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领导者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四、领导力在不同场景中的体现
从不同的案例和感悟中可以发现,领导力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体现。在教育领域,如《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这本书中提到的教师领导力,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领导力可能更多地体现在组织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教师通过构建专业的学习型团队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发挥自己的领导力,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
在企业领域,如销售团队中,领导者的领导力体现在为业务员指明工作方向,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完成销量目标等方面。像区域经理这样的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榜样,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同时还要具备冒险和改革精神等。无论是在教育还是企业等不同场景下,领导力的核心都是带领团队朝着目标前进,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只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上会有所不同。
总之,领导力读后感的第六章带给我们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深入思考。从承认自身不足借助他人力量,到把握介入与旁观的平衡,再到认识领导力的可习得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力在不同场景中的体现,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理解领导力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无论是在职场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还是希望提升自己领导能力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