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警惕“推理阶梯”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刚听到一个消息时,就立刻根据自己的认知给事情贴上标签,带上主观的看法。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推理出来的所谓“真相”与实际事实可能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我们是基于自己已有的思想基础对事情进行推理,而我们对事情的前期认识可能并不全面,这种情况最终可能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和伤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分析数据。首先是收集数据,前期需要大量地收集数据,建立起自己的数据资源池,这是确保信息全面性的基础。例如在企业做市场调研时,如果想要了解一款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就不能只收集部分消费者的反馈,而要广泛地从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其次是数据提取,我们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中,并非所有数据都是有用的,所以要从这些信息中提取重要的数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比如在众多的市场调研反馈中,剔除掉那些无效的或者重复的回答。最后是赋予意义,数据本身是没有情感和实际意义的,如果不经过分析赋予它意义,那它就只是一堆无用的废品。基于提取出来的有价值的数据,我们要给予结论并付诸实际行动。当我们听到消息时,要避免带着标签化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要思考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在责怪他人之前先问问自己:此事是否只是我的推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领导力的“工具化”
在领导力的提升方面,“工具化”是一个关键因素。西方社会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面,像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大企业,都非常讲究工具化。它们把工作拆分成可以完成并能够检验的步骤,员工接受相关训练后按照步骤行事,整个工作过程就会有条不紊。在这样的体系下,员工的工作效率会提高,领导的领导效果也会显著提升。而且这种“工具”是可以复制的,可以轻松地传递给下一个人,从而实现领导力的永续发展。这一优势还体现在可以避免员工流失带来的巨大损失。当企业掌握了领导力工具,实现了领导力的自我发展时,就不用担心某个高管离开而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因为会有新的员工及时补上,保证领导力的环节不断、不乱。
三、员工执行力与领导力的关系
很多领导者会陷入“执行力”的迷思,执着于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却忽略了员工的执行力等于领导的领导力这一重要关系。只有领导提升了自己的领导力,才可能带来员工在执行层面的高效表现。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在日本企业中,领导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时,一般需要交代五遍。第一遍,交代清楚事项,让员工明确工作内容;第二遍,要求员工复述,确保员工准确接收到了工作任务;第三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让员工明白工作的结果及重要性;第四遍,做应急预案,确保员工明确工作思路,以及问题和难点的处理;第五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让员工思路清晰,明确重点以及是否需要他人帮助。通过这样复杂的流程,可以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做事的目的和方法,减少后续失误的可能,避免徒劳无功,防止“重做”的风险。
四、可复制领导力的其他要点
《可复制的领导力》还提到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及时反馈,这有助于员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方法;设立清楚明确的规则,让员工知道行为的边界;倡导自愿参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书中还提到了沟通视窗中的四大象限,分别是公开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内容;隐私象限:只有自己知道的部分;盲点象限:他人知晓而自己认知不到的部分;潜能象限: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部分。这些内容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可复制领导力的内涵和培养方法,对组织建立高效的团队、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可复制的领导力,学习如何培养和运用这种能力,认识到领导力是可以被他人学习和模仿的这一重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