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壳牌领导力潜质模型概述
壳牌本着“发现未来领导者”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分析力、成就力和关系力(CAR)的潜质招聘模型。这一模型是壳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壳牌对于领导力的独特理解。
分析力方面,壳牌注重员工对事物的剖析、理解和判断能力。例如在项目决策时,能够准确地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风险和潜在收益等。成就力则强调员工追求目标、达成成果的动力和能力。像在业务拓展中,员工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业绩等。关系力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与上级、同事还是客户,都能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关系,从而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壳牌领导力潜质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
(一)内部人才流动与岗位能力模型
壳牌石油公司的每个岗位在3年即将期满时,会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作为空缺岗位面向全公司进行招聘。这一举措鼓励员工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同时也为公司挖掘员工的领导力潜质提供了机会。为确保员工能够事先知悉拟申请岗位的任职要求及自身差距,壳牌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岗位能力模型,按照知识、熟练和掌握3个层次对岗位各项任职条件予以明确。每年员工对照岗位能力模型进行一次评估,确定能力差距。
例如,有一位员工原本在基层岗位工作,通过岗位能力模型的评估,他发现自己在分析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熟练掌握本岗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其他部门的业务知识也有广泛的涉猎。当他看到一个与数据分析相关的中层管理岗位招聘时,他凭借自己的分析力潜质和对自身能力的清晰认识,勇敢地申请了该岗位。在新岗位上,他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对部门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出了良好的领导力潜质。
(二)“人人皆是领导者”文化下的领导力体现
在壳牌“人人皆是领导者”的企业文化中,员工的领导力潜质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例如在一个跨部门项目中,没有明确的领导层级,但是每个员工都发挥着领导的作用。一位员工善于协调各方资源,他积极与不同部门的同事沟通,整合大家的意见和资源,虽然他没有正式的领导职位,但他的行为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走向,这就是他在关系力方面领导力潜质的体现。他能够获得其他部门同事的协作,推动工作的进展,符合壳牌对于领导力的定义。
三、壳牌人力资源管理对领导力潜质培养的支持
(一)“毕业生发展计划”
壳牌的“毕业生发展计划”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更是“发现未来领导者”招聘工作的延伸。通过这个计划,新入职的毕业生能够在公司的培养体系下,逐步提升自己的分析力、成就力和关系力。公司会为毕业生安排一系列的培训、轮岗和导师指导等,让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比如,一位刚毕业加入壳牌的学生,在“毕业生发展计划”中,首先被安排到基层岗位进行轮岗。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学习和实践,通过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同时,他在与同事和上级的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关系力。随着经验的积累,他开始承担一些小型项目的主导工作,这又进一步锻炼了他的成就力,逐渐成长为具有领导力潜质的员工。
(二)360度反馈评价体系
壳牌在评价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时采用360度反馈的方式。从上级、协作者到下属和客户,全方位收集考核信息。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员工的领导力表现,同时也为员工的领导力潜质发展提供了方向。
例如,一位部门经理在360度反馈评价中,从下属那里得到了关于自己在团队激励方面的建议,这反映出他在关系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客户那里得到了关于业务决策速度的反馈,这促使他在分析力和成就力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通过这种多视角的评价,他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潜质。
四、壳牌领导力潜质模型对其他企业的借鉴意义
(一)注重人才潜质的选拔标准
其他企业可以借鉴壳牌的CAR原则,在招聘人才时不仅仅关注学历、专业等表面因素,更要注重人才的潜质。例如,一家科技企业在招聘研发人员时,可以考察应聘者的分析问题能力、对科研成果的追求动力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等潜质因素,这样有助于选拔出更具潜力的员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备领导力人才。
(二)内部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
建立类似壳牌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和岗位能力模型,能够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可以定期对岗位进行梳理,明确岗位的能力要求,鼓励员工根据自身能力和发展意愿申请不同的岗位。同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员工在企业内部不断成长,挖掘自身的领导力潜质。
(三)企业文化的塑造
壳牌“人人皆是领导者”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的贡献和个人责任,这对于其他企业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具有借鉴意义。企业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领导作用,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总之,壳牌的领导力潜质模型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企业在领导力培养、人才选拔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