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一般概念
领导力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情境和研究中有多种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领导力(Leadership)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它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领导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个层次和领域,无论是管理层、课堂、球场、政府、军队、上市跨国公司,还是小公司甚至小家庭,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
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通用汽车副总裁马克·赫根(Mark Hogan)也表达了他对领导者的理解,他认为人是使事情发生的关键,要尊敬人们并且永远保持诺言才能成为领导者。
同时,领导力不同于管理。管理是指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资源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而领导力更强调对人的影响和激励,是一个人能够影响、激励和引导他人,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现代领导力研究主要关注个性特质(如智商、情商、创造力、决策能力等)、行为风格(如任务导向、关注员工、赞赏和鼓励等)、情境因素(如组织文化、团队结构、行业竞争等)等方面。
二、从不同视角看领导力
- 关系视角
约瑟夫·罗斯特(Joseph Rost,1993)把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和合作者之间的一种影响关系”“领导力是一种意图实现实质性变化以反映其相互目的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他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在教会中,牧师与教众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牧师通过自身的信仰传递、行为示范等影响教众,而教众的反馈、需求等也会影响牧师的领导方式。
- 过程视角
约翰·加纳德(Gardner,1990)把领导力定义为“劝说过程,或者一个个体(或领导小组)劝诱一个团队,去追求领导者所设定的或领导者与其跟随者所共享的目标的范例”;拉雷恩·马图萨科(Larraine Matusak,1996)也认为领导力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员、引导一个团队,并与之协作完成改变的过程。在教会的活动组织、教义传播等方面,领导力也体现为一个过程。例如,教会组织慈善活动,领导者要动员教众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帮助贫困人群、传播爱心等。
- 能力视角
领导力也被看作一种能力,而且主要是影响力。在教会领导力中,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对教众信仰的巩固、对教会价值观的传播等方面。一个具有领导力的教会领袖能够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使教众更加坚定地信仰宗教教义,积极参与教会的各项事务,并且在社会中展现出教会所倡导的良好品质。
三、教会领导力的特殊内涵
- 精神引领
教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精神引领。教会领袖需要凭借自己对宗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引领教众在精神上不断成长。这就要求领袖自身要有深厚的宗教素养,能够准确地解读教义,并且以一种易于教众接受的方式传递精神内涵。例如,在讲解圣经故事时,能够从中提炼出对现代生活有启示意义的道理,让教众在信仰中获得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 社区凝聚
教会往往是一个社区性的组织,教会领导力体现在凝聚教众形成一个紧密的社区方面。领导者要组织各种教会活动,如礼拜、团契等,让教众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一种温暖、包容的社区氛围,使教众感受到归属感。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在这个社区中共同成长。
- 道德示范
教会领袖在道德方面要起到示范作用。在教会的价值观体系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领袖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教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如诚实、善良、宽容等。教众会以领袖为榜样,当领袖在道德方面表现出高尚的品质时,会激励教众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践行这些道德准则,从而在整个教会社区乃至社会中传播正面的道德影响力。
四、教会领导力的目标追求
- 教众成长
教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教众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是精神上的,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成长。例如,教会可以组织各种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教众的文化素养、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教会的引导,教众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信仰的支持下不断完善自己。
- 社会和谐
教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领导力也追求社会和谐的目标。教会可以通过组织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教会领袖要带领教众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例如,教会组织志愿者到养老院照顾老人,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等,这些活动都是教会领导力在追求社会和谐方面的体现。
综上所述,教会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领导力,它融合了宗教信仰、社区建设、道德示范等多方面的内涵,并且有着促进教众成长和社会和谐等目标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