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古老渊源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领导力的实践遍布各个地区和不同时期。西方领导力的源头可追溯到《圣经·旧约》中的《出埃及记》,尽管它是一个宗教故事,但从领导力的角度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例如书中强调领袖的“信念”和“耐心”,当面临与下属的矛盾冲突时,它能给人带来启迪。而在中国,领导力的源头可以联系到以“水浒”为关键词的《诗经》故事,《水浒传》则在距今约2500年的时候完美诠释了另一个情景下的诗经“水浒”故事。这如同西方读《出埃及记》一样,阅读《水浒传》也能替代很多领导力著作,从中汲取领导力的智慧。
此外,像《孙子兵法》这样的著作也被西方领导力专家视为早期的领导力著作。而彼得·德鲁克认为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是领导力经典的开端。这些古老的著作都表明,领导力的概念虽然在1821年才被提出,且第一本领导力学术经典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问世,但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丰富的领导力实践。
二、古代对领导力层次的划分
《韩非子•八经》中有这样的划分:“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下君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不懂借助他人力量,做事单打独斗,力量微弱,难以让事情形成规模。中君不仅自己能干,还能带领他人一起干,让人人参与,但这种参与更多是体力上的,只是量的增加。而上君能够调动众人的智慧,群策群力,用众人的智慧进行思考和决策,在事情开展过程中效果显著。这一划分从凭借的内容(体力、智力、心力)和主导的主体(自身、群体)等方面对领导力进行了层次上的剖析,明确指出领导力是让众人追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发挥需要借助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包括私下谈话和公众演讲,用于统一思想;组织能力则能将众人组织起来,带来统一的行动和结果。
三、儒家的领导力哲学
儒家领导力哲学的核心是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以品格为核心。儒家强调“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层资格,先有“圣”人修己之体,才能为“王”者治人之用。在儒家看来,领导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境界提升的过程。孔子把领导力的展开分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阶段,这意味着“修己”是“安人”乃至“安百姓”的前提,也就是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领导者要走向卓越,首先要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进而管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具备更高的格局、胸怀、气度、眼光和境界。儒家推崇的君子、豪杰、圣贤代表着理想中的领导境界,其核心在于领导者内在品格的养成。
四、《道德经》中的领导力视角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表述:“最好的君主,老百姓并不需要天天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老百姓会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老百姓是畏惧他,躲避他;最差一等的,老百姓就会怨恨他瞧不起他。”从领导力视角来看,多数时候我们站在领导者自身角度看领导力。这一表述从不同层次对领导力进行了描述,最高层次的领导力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领导者无需刻意彰显自己的存在,却能让事情有条不紊地发展;次一等的领导者通过亲民、获得赞誉来体现领导力;再次一等的领导者靠让百姓畏惧来维持领导地位;最差的则会引起百姓的怨恨和轻视。这为我们理解领导力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提醒领导者应追求更高层次的领导境界。
古代的这些思想和著作从不同角度对领导力进行了概括和阐述,无论是对领导力的渊源探索,还是层次划分、哲学理念以及独特视角的呈现,都为现代的领导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