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学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领导力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对伟人特性的研究。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试图找出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特定特质。例如,斯托格蒂尔提出了六类领导特质,这些特质被认为是领导者所具备的独特品质。包莫尔也提出了自己的领导特质论。这一时期的理论认为领导者是先天造就的,他们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如智慧、决断力等,这些特质使他们能够在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
然而,早期的特质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强调领导者的先天特质,而忽略了环境等其他因素对领导力的影响。而且,对于到底哪些特质是成为领导者的关键特质,不同的研究也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二、领导力学说的中期转变:情景因素的引入
到了20世纪中期,领导力的研究发生了转变。当时的研究者开始质疑领导特质的普适性,提出在不同的场景中没有一套不变的领导特质能够让领导者与众不同。例如,斯托格迪尔(Stogdill)在1948年就提出,领导力应被定义为在社会情境中的人际间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观点认为,与领导力有关的个人特性仍然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因素与环境的需求有关。
这种情景研究的观点是对早期特质理论的一种修正。它认识到领导力不是单纯由领导者的特质决定的,环境因素在领导力的发挥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一个创新型的企业中,领导者可能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冒险精神等特质;而在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中,领导者可能更需要注重细节、严谨的管理能力等。
三、现代领导力学说的多元发展
最近几十年,领导力学说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研究者重新审视特质如何影响领导力。例如,个人特性与个人对领导力的理解强相关(Lord, DeVader, Alliger, 1986);高效能领导在七个关键方面与众不同(Kirkpatrick Locke, 1991);还出现了愿景型领导与魅力型领导(Bass, 1990; Bennis Nanus, 1985)等概念。这表明特质理论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特质,而是将特质与领导力的理解、效能等多方面联系起来。
同时,现代领导力学说还包括其他多种理论。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行为是一个始于专制行为,终于合作参与风格的连续统一体,确定了以人为重点的思考和以任务为重点的主动结构两种主要行为方式。情境理论则强调领导力是分情境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中国,过去的领导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式,而如今在全球竞争环境下,领导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需要适应新一代文化的需求。
四、领导力学说中的关键要素与特点
领导力具有多种特点和属性。首先,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某个人可能是领导者,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同样的人可能是跟随者。例如,在一个技术项目中,技术专家可能是领导者;而在一个市场推广项目中,市场专员可能成为领导者。其次,领导力涉及到领导者与跟随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适应不同的需求来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领导者要理解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差异,就像霍德华沃德所说,跟人打交道时,必须理解用于某一个人身上的方法如果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完全不适合。
此外,领导力还与目标实现密切相关。领导者需要通过展现正确的行为和倡导共同的愿景来激励和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从定义上讲,领导力是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是建立愿景目标的能力,是使自己与他人承诺于企业长期成功的能力,是激发他人自信心和热情的能力,是确保战略实施的能力。
五、领导力学说在不同领域的体现与应用
在企业管理领域,领导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具备良好领导力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合理分配资源,制定战略并确保其实施。例如,在面临危机局面时,企业需要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领导力开发方法如CEO12篇领导力提升、EMBA及EDP项目等也应运而生,旨在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
在团队协作方面,领导力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领导者要深入到团队成员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和困惑,就像船长要到甲板上与船员们一起拉绳索、调整帆向一样。通过有效的领导,团队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提高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
在社会发展中,领导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领袖需要具备领导力来引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制定政策并推动社会进步。不同的社会组织也需要领导者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组织的目标。
综上所述,领导力作为一种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特质理论到中期的情景研究,再到现代的多元理论发展。它具有多种特点和要素,并且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体现和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领导力学说也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