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为学管理”系列原创文章为常亮老师助手杨林研读笔记
今天在华为大学所著的《熵减》这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曾经有一个学者研究了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倒闭的公司,发现它们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都有一个企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里面放着公司从成立每一代的每一款产品;第二,每一个岗位都有职位说明书,说这个岗位应该对什么负责,要做什么事情;第三,每个员工都有一本流程操作指导书,讲解在流程中哪个岗位要进行哪些操作。”
有企业博物馆,说明企业的决策层比较“念旧”,但一个每天怀念公司过往成绩的团队,怎么能打赢今天的战争?有些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同的产业周期需要不同的打法,在过去很厉害的招数放在今天或许反而是阻挠。任总自是看到了这点,当有人向任总建议修建一个华为博物馆时,他断然拒绝了。
职位说明书按理说是大企业的标配,但就是这些“必须”有的文件,以及文件所代表的制度与文化与管理体系,将一个又一个巨无霸企业推倒在了时代的后面。
流程操作指导书和职位说明书一样,在大型企业里都是标配,是必须有的文件。人们认为,企业里那么多人,不把每项工作内容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员工怎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员工们的工作成果怎么检验?
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些曾经“很有用”的繁文缛节在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促进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她一定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企业里的决策者用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型去应对今天的市场时,结果早已注定。
经营企业就是一场高风险的博弈之旅,对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决策团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每天都得在学习状态,在吸收外界有价值的信息的状态,在使能量持续流动的状态,在促成熵减的状态。
任何觉得自己的智慧“够用”了,觉得团队的智慧“够用”了的企业,都极有可能迎来巨大的风险,未雨绸缪方是良策。
本文为常亮老师助手杨林原创。杨林本人有12年培训咨询行业经验,工作之余研究研究企业,写点小文章。常亮老师常驻上海,为知名领导力专家。常亮老师品牌课程:《管理变革与精益领导力》、《卓越凝聚高绩效团队的锻造》、《如何成为卓越管理者》、《从业务骨干到卓越管理者》、《组织沟通文化的变革与卓有成效的管理沟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