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就在身边
在职场中,商业领导者如同教师或教练。调查显示,那些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往往是我们熟悉且亲近的人。如果是公司经理,那就是组织里重要的领导者,是员工的教师和教练,也是团队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会影响员工的去留、事业轨迹、思想行为,影响员工做到最好的自己、为客户服务的意愿以及对组织愿景和价值观的认同。实际上,无论在家庭、学校、社区还是工作中,只要成为领导者,就不能退缩,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并努力做到最好。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你,你也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他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这就表明领导力是每个人的事情。
二、领导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从理论模型来看,M. Christensen提出的“RPV”理论模型指出,组织的运行、成长、创新由资源、流程、价值这三种力量组成,领导力就是在组织正常运作下,运用资源,形成合适通畅的流程,让价值最大化的能力。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管辖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成本办成所需之事,提高团队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力的英文“leadership”,表面含义是带领一群人从A地到B地。要具备领导力,需要有三种具体能力:一是要有远见,明确方向,做正确的事;二是要有影响力,能把内容清楚地传达给他人;三是要有亲和力,也就是人格魅力,让他人相信跟着自己走是有利的。总结起来,领导者要有领导力,就需要有远见、影响力、人格魅力,还要有以身作则、明辨是非的能力。
同时,领导力也是建立愿景目标的能力,是使自己与他人承诺于企业长期成功的能力,是激发他人自信心和热情的能力,是确保战略实施的能力。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认为“领导力是职场人自身所渗透出的气质,而领导则是外界赋予的权利”,沃伦·班尼斯说“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领导力在领导系统中是根本性、战略性的范畴,是领导者凭借个人素质综合作用对特定个人或组织产生的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保持组织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领导力的情境性与领导风格
领导力是分情境的,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过去的领导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式,即领导层做决策,其他人追随。而如今在全球竞争环境下,为了响应新一代文化,领导方式变得多样化。基本有四种领导风格,第一种是“指令式风格”,老板指示,员工跟随;第二种是“指导式风格”,老板下达指示并解释原因;第三种是“参与式风格”,老板会与员工一起讨论问题;第四种风格是老板与员工共同决策的风格。这体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不再是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方式。
四、领导力并非领导者专属
常有人认为只有领导者才需要有领导力,这是错误的观念。并非只有领导者才需要领导力,做了领导者也不意味着自然就有了领导力,那只是拥有了领导权。每个人都需要领导力,它关系到自己的幸福、健康、满足感和生活质量。越是缺少职位领导权,越需要拥有领导力。而且领导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那些看似有“天生”领导力的人,可能因为外向、善于社交而更有机会成为领导者,但真正的领导力需要通过放下自我、成就他人来达成,这种意识和能力是后天学习更为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处于领导他人或者被他人领导的位置。当我们在团队项目中,即使不是名义上的领导,也可以发挥领导力,比如提出创新的想法、激励团队成员的斗志等。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也需要领导力,不是单纯的命令,而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社区里,积极分子也能通过自己的领导力带动大家参与公益活动等。所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重视自身领导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从而更好地影响他人,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