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复制领导力的内涵
在传统观念中,尤其是在东方,领导力常常被视为一种神秘的、与生俱来的能力,仿佛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可复制的领导力强调领导力是能够被学会的。樊登的领导力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众多的创业者和企业老板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切实提升了自己的领导力,进而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可复制领导力的关键在于工具化。西方社会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像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大型企业,它们非常注重将工作拆解成能够完成并且可以检验的步骤。员工经过相应的训练后,按照这些步骤开展工作,整个工作流程就会有条不紊。在这样的体系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领导的领导效果也会显著提升。而且这种工具化的领导力是可以复制的,能够轻松地传递给其他人,从而实现领导力的持续发展。这一特性还能避免因员工流失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当掌握了领导力工具并实现自我发展后,即使有高管离开,也会有新的员工及时补上,确保领导力的环节不会中断或混乱。
二、员工执行力与领导领导力的关系
许多领导者往往陷入一种“执行力”的迷思,他们一味地执着于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员工的执行力等于领导的领导力。只有领导的领导力得到提升,才有可能促使员工在执行层面有高效的表现。
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日本企业中,领导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时,通常会有一个包含五遍的流程。第一遍,领导要清楚地交代事项;第二遍,要求员工进行复述,这有助于确保员工准确接收到任务信息;第三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让员工明白工作背后的意义;第四遍,做应急预案,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第五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思考,还能让员工更加深入地理解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复杂的流程,可以保证员工充分理解做事的目的和方法,从而减少后续失误的可能性,避免徒劳无功,防止出现“重做”的风险。
三、西方管理与中国式“悟道”的差异
西方质量管理领域著名的“六西格玛”主要包含四个流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馈。这一流程体现了西方管理相对于中国式“悟道”的一些差异。
在具体性和标准性方面,西方人讨论事物或者给出答案时十分具体且标准化,这就为讨论是非提供了基础。而中国式的“悟道”更多地是在讨论抽象、宏观、大而化之的问题,很难做到具体和标准化。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善用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处是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或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质疑,从而推动一个体系的整体进步。
四、现代企业管理员工方式的转变
过去,企业管理员工主要靠的是严格约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现在,企业管理员工更多地是靠相互吸引。一个有野心的管理者,需要将每名员工变成团队的战略合作者。这种转变反映了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从单纯的管制到注重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和团队合作的构建。
在现代企业中,80%的管理者能够达到80分,这表明管理者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当面临领导流失的情况时,一些大型跨国企业能够迅速有合格的管理者站出来填补空缺职位,使企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营,这也得益于可复制的领导力理念在企业中的渗透。
可复制的领导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是从领导力的培养、员工执行力的提升,还是管理理念的转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