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在探讨可复制的领导力底层逻辑时,首先要明确员工的执行力与领导的领导力之间的紧密联系。许多领导者常常陷入提升员工执行力的迷思中,却忽略了员工的执行力实际上等于领导的领导力。这意味着只有领导提升了自身的领导力,才有可能促使员工在执行层面有高效的表现。
例如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就有值得借鉴的做法。日本企业中领导给员工交代工作任务时,一般会交代五遍。第一遍交代清楚事项,这是工作任务传达的起始点,让员工初步知晓要做什么。第二遍要求员工复述,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员工真正听到并且理解了任务内容,避免因理解偏差而产生后续问题。第三遍和员工探讨此事项的目的,这一步让员工明白工作背后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任务。第四遍做应急预案,这有助于应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高工作的成功率。第五遍要求员工提出个人见解,这既可以激发员工的思考能力,又能让领导从员工的角度进一步审视任务的合理性。经过这样的流程,可以减少后续失误的可能,避免徒劳无功,防止“重做”这种企业最大的非必要成本的产生。
二、西方企业的领导力工具化
西方社会在领导力的可复制性方面走在了前面,以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大企业为例,它们讲究工具化。所谓工具化,就是把工作拆分成可以完成并检验的步骤。员工接受针对这些步骤的训练,然后按照步骤有条不紊地行事。这种做法带来了诸多好处,在这样的体系中,员工的效率变高了,因为他们明确知道自己的工作流程和目标。同时,领导的领导效果也有显著的提升。
这种工具化的“工具”是可以复制的,可以轻松地传递给下一个人,从而实现领导力的永续发展。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一特性还可以避免员工流失带来的巨大损失。当企业掌握了领导力工具,实现了领导力的自我发展,就不必担心某一个高管离开而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因为会有新的员工及时补上,保证领导力的环节不断、不乱,整个企业的运营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
三、领导力的解构与层级差异
领导力是可以拆解的,它包含执行力、组织力、管理法、沟通力等要素。不同的管理层级,应对的领导力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初级管理者而言,其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带领团队完成任务,获取团队成员信任的能力。初级管理者就像团队的基层支柱,他们与团队成员的直接接触较多,需要通过带领团队完成任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这是构建整个团队领导力体系的基础。
中级管理者的领导力则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营造氛围。他们处于企业管理的中间层,需要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同时,关注团队的氛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而解决问题则是保证团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高级管理者的领导力除了营造氛围更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源去借助别人来达成目标。高级管理者更多地从宏观层面把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他们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方力量来推动企业向着目标前进。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而合理利用资源和借助他人之力则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
四、通过构建体系培养领导力
书中讲到的领导力,是通过建立信任、建立团队、建立体系、建立文化培养出来的。这是构建在西方逻辑思维能力上的一种领导力培养体系。因为有了体系,领导力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复制和精进的能力。
建立信任是领导力培养的基础,无论是团队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信任关系能够让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建立团队则是将个体力量整合为团队力量的过程,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建立体系让领导力有了可遵循的框架和标准,使得领导力可以被复制和传承。建立文化则是从精神层面塑造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领导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以不断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可复制的领导力底层逻辑涵盖了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关系、西方企业的工具化做法、领导力的解构与层级差异以及通过构建体系培养领导力等多个方面。这些逻辑为企业培养领导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