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理解
课程领导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概念。在教育领域中,教育行政部门、区域教育管理与研究培训部门、学校的所有教育者都在不同岗位工作中体现出各自的教育领导力。这意味着课程领导力并非单一主体所独有的能力。
从校长的角度来看,在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里,对课程的领导力和对教学的领导力是首要能力,是核心能力。然而,校长队伍中存在对课程与课程领导力概念认识的偏移和模糊情况。有的片面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或者仅仅是课堂里师生的活动过程,还有的模糊地把课程当成学校里学生的一切活动。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会导致课程领导的不足,进而可能造成课程改革的低效甚至失败。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程准确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是对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国家课程的制定与国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因果关系。第八次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培养目标是重大突破,它赋予课程灵魂和核心,是课程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改革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计划、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内在标准。
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也是准确理解课程的体现。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体现在精神领悟、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上,同时也要根据学校自身教育背景、文化形态、特色和能力,以及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实施。这一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水平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也不可或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它强调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需求,利用学校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现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二、课程领导力在不同教育主体中的体现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课程领导力对学校课程发展至关重要。校长要清楚课程领导的意义,了解学校课程实施现状,明确课程改革思路。例如,在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方面,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以及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校长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以幼儿园“童”课程建设为例,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探究课程认识不深,过于关注幼儿课堂知识掌握;课程实施凭主观经验或模仿他人,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课”为主要活动形式,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的课程设计能力;缺乏课程反思与评价意识。这表明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必要的。提升教师课程认识力,可通过组织教师围绕课程理念学习研讨,采用自主学习与专题讲座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增强教师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三、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一)观念刷新
对于校长而言,要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普遍不强,部分校长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校长应深刻认识到课程领导力在推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将课程领导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制度优化
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资源,提升课程实施力。例如,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机制,保障课程计划执行的严肃性,使课程管理与目标相匹配,建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以及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方法等。
(三)实践创新
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例如,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教师来说,要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创新实践,提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如在幼儿园“童”课程建设中,教师要克服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等问题,不断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
课程领导力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教育主体在课程领导力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和要求。通过观念刷新、制度优化和实践创新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程领导力,从而推动学校课程不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