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课程领导力是一个涵盖多方面能力的概念。从不同教育阶段和角色来看,其内涵各有侧重。
在幼儿园阶段,以农村幼儿园园长为例,其课程领导力是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幼儿园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的能力。具体包含课程思想力、课程设计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评价力这四大指标。课程思想力涉及课程形成、理念确定和参与主体;课程设计力是基于一定的儿童观、课程观,对课程要素的系统化架构能力,包括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和内容设计;课程执行力指向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等课程实践与探索过程;课程评价力即审视、判断、调控课程运行行为的能力,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
在中小学阶段,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根据国家政策、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有效地设计、组织和执行课程。校长应掌握课程理解、设计、实施以及评估四项技能,这不仅是履行职责的基础,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助于构建学校的美育课程等特色课程,推动“大美育”工作格局的构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课程领导力重点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以及智慧育人。高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指在开展课程工作过程中,为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及促进自我发展所展现出的一种综合领导能力,具体包括课程意识领导力、课程价值领导力、课程开发领导力、课程实施领导力、课程评价领导力。小学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也逐渐成为课程领导者,他们在课程开发、调整教学内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根据课程标准,取材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
二、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幼儿园数量的快速扩张,在课程管理、资源开发、幼儿评价、师资建设等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这对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了更高挑战。例如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可能由于资金、人力等限制,难以充分开发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在师资建设上,可能存在教师培训不足,导致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和执行不到位等情况。
(二)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面临的问题
1. 部分校长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的能力不足。有些校长可能缺乏深入的教育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上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例如在“五育”计划中,对于美育课程的领导可能存在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带头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的作用。
2. 学校管理与课程领导之间的平衡问题。校长在忙于学校日常管理事务时,可能会忽视课程领导工作。比如在建立“教、学、研”一体的校本研修方面,有些校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校本研修制度不完善或者不能按要求开展工作。
(三)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问题
1. 小学教师方面
- 资源和认知限制。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受到资源挤占、认知混乱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课程开发时,虽然有意愿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但可能受到学校资源不足的限制,如缺乏图书、仪器等资源的支持。
- 缺乏足够的培训和支持。教师在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缺乏系统的培训,在从传统的遵循教科书教学向课程开发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2. 高校教师方面
- 课程意识和价值领导力不足。部分高校教师可能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课程意识和价值的引领。在课程设计、开发等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愿景以及对学生学习品质提高的影响。
- 协同育人方面存在挑战。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相关成员的协同合作可能存在问题,例如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难以有效地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影响课程的整体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解决课程领导力问题的对策
(一)针对幼儿园园长
1. 加强园长培训。提供更多关于课程管理、资源开发、幼儿评价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不同幼儿园之间可以共享课程资源,缓解资源开发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园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二)针对中小学校长
1. 提升校长自身素质。鼓励校长参加教育理论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在课程设计、组织和执行方面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把握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
2. 合理分配管理精力。校长要在学校管理和课程领导之间找到平衡,例如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分担学校管理事务,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领导工作中,如亲自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推动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
(三)针对教师
1. 小学教师
- 提供资源支持和培训。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完善图书、仪器设备的配备,并建立专人管理制度。同时,为教师提供课程开发、领导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克服资源和认知限制。
- 建立教师研修共同体。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课程开发和教学经验,共同提升课程领导力。
2. 高校教师
- 加强课程意识和价值领导力培养。高校可以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和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课程意识和价值的重视程度,让教师在课程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课程愿景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建立相关制度和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在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提高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
课程领导力在不同教育阶段和角色中都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相应的对策可以逐步提升课程领导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