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课程领导力是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涵盖课程决策力、课程开发力、课程组织力和课程评价能力等多个方面。在现代教育中,课程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体育学科作为特殊学科,体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建设对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非凡。从宏观层面看,新时代教师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筑基作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越强,越有助于将国家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中,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等任务。
二、教师在课程领导力方面的困惑
(一)主观意识缺乏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缺乏主观意识是限制自身领导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主观意识,教师不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虽然领导力被视为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但课程改革是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成效。社会和家长更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这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仍受重视,教师更依赖自身教学经验,对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而且改革多由上级强制推行,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安排,即使有自己的观点也难以得到认可,从而缺乏改革动力,对改革持观望态度。
(二)对课程的理解与参与不足
1. 理解浅薄
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较为浅薄。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需“教”,将课程概念局限于“设计与实施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只是重复教科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课程的自我理解,更谈不上批判和制定课程。
2. 参与薄弱且缺乏创造力
教师对课程的参与薄弱且缺乏创造力。了解课程本应通过参与一系列课程计划,但很多教师对课程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有效实施教学的方法上。教师缺乏批判性意识、对创新的理解和敏感性,这影响了他们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表现。
(三)教学计划相关能力欠缺
1. 缺乏经验和领导技能
在教师计划方面,不仅需要领导才能,还需要思想和实践等其他技能。但很多教师缺乏教学计划的经验和领导技能,这影响了他们在课程领导中的表现。
2. 缺乏参与
教师缺乏对课程计划的参与,在课程的规划、管理、资源建设、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多数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薄弱,只把自己看作课程执行者,而教育行政部门也更多地强调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三、应对教师课程领导力困惑的思考
(一)从政府层面出发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课程领导理念,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课程领导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通过政策引导让教师认识到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为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变当前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较为被动的局面。
(二)学校层面的努力
1.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素养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课程领导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程领导氛围。校长可以积极推动课程改革理念在学校的传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领导机会。
2. 提升教师课程领导自主权
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领导自主权,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的了解,在课程决策、开发、组织和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加强支持环境建设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支持环境,如组织教师培训,提供教学资源等。例如,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和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课程领导力,包括制定计划和目标、组织管理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发展和评价学习成果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的转变
1. 树立课程领导主体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课程领导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执行者。在日常教学中,主动从课程领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2. 强化课程领导主体意识
教师应强化自身的课程领导主体意识,以课程领导为导向,促进自己的自主专业发展。例如,积极参与课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在课程决策、开发、组织和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总之,教师对课程领导力存在诸多困惑,但通过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层面的努力,可以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