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的内涵
(一)专业知识储备
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首先要求领导者具备专业的公共卫生知识。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新型传染病疫情,领导者必须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规律、防控要点等知识。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潜伏期等专业知识,有助于领导者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像倡导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措施都是基于对病毒传播特性的认识。
(二)组织协调能力
1. 整合多方资源
领导者需要具备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及医疗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例如,协调医院之间的医疗设备调配,确保重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救治;组织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分配,保证防护用品、药品等物资能满足需求;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使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2. 协调不同部门与地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甚至多个国家。在国内,需要协调卫生部门、交通部门、社区等不同部门和层级的工作。例如,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交通部门负责人员流动的管控,社区负责基层的防控宣传和人员排查等。在国际层面,像全球抗疫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协调医疗物资的援助、经验的分享等。
(三)决策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领导者要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需要领导者在短时间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疫情的严重程度、资源的可利用性、公众的接受程度等。例如,在决定是否实施大规模的隔离措施时,要权衡对疫情控制的效果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的重要性
(一)高效防控工作的引领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高效地开展防控工作。在传染病防控中,领导者可以组织医疗团队进行患者的救治,指导社区开展防控工作等。例如,在疫情期间,领导者可以调配医疗专家团队到疫情严重地区进行支援,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体温检测、人员登记等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二)合理资源分配
在资源分配方面,领导者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配物资,确保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物资往往是有限的,如防护用品、药品、医疗设备等。领导者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需求,合理分配这些资源。比如,优先保障疫情严重地区和一线医护人员的物资供应。
(三)促进国际合作
在应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良好的领导力有助于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例如,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共享疫情信息、交流防控经验、协调医疗物资的援助等。具有良好领导力的国家可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全球抗疫的进展。
三、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的策略
(一)坚持问题导向
1. 及时发现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提升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的思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是危机处置领导行动的起点,也是危机应对方案的依据。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家底薄弱的局面,各种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形成严重危机挑战。这就是当时面临的问题。
2. 创新解决方案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要谋划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国在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危机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应对传染疾病的人民战争,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新发传染病出现,我国疾病控制的体系建设、技术能力、防控资源、市场化等问题开始凸显,我国通过全面改革疾病防控体系,实施优化制度、改进管理、发展科技、组建队伍等改革措施,提升了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二)坚持目标导向
1. 确定价值方向
坚持目标导向,确定价值方向,找准依靠力量,决定了危机领导力的方向引领能力。在新时代公共卫生改革中,要明确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的目标是保护公众健康、减轻疾病负担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等。
2. 引领行动方向
领导者要根据确定的目标,引领各方力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时,要以保护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以控制疫情、减少疾病传播为目标,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工作。
(三)坚持结果导向
1. 评估应对方案
坚持结果导向,要对应对方案进行评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要分析应对方案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疫情过后,可以评估防控措施对疫情控制的效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以便在未来的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中改进应对方案。
2. 持续改进能力
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改进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力。如果发现应对方案中存在不足的地方,要及时调整和改进,提高在未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领导力水平。
(四)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 完善应急预案
要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响应水平。在应急预案方面,建议制定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层级预案,包括中央预案、省级预案以及各级市县的预案,确保预案体系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协调。例如,在疫情发生时,不同层级的预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启动,指导防控工作的开展。
2. 强化应急培训
在应急培训体系方面,建议通过组织应急演练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政府卫生部门和群众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保证应急响应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模拟疫情场景的应急演练,让医护人员熟悉救治流程,让政府卫生部门掌握资源调配的方法,让群众了解防控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
(五)强化协同合作
1. 国内部门间协同
在国家内部,要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如我国的“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是由32家部委等单位组成的综合协调平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个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应对疫情。例如,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交通部门负责人员流动的管控,物资部门负责物资的调配等。
2. 国际间合作
在国际层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之间相互支持和协作。例如,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各国之间可以共享疫情信息、交流防控经验、协调医疗物资的援助等,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