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产党领导力的内涵演变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领导力的内涵不断发展演变。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理论支撑。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造就了早期信仰者和传播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一理论武器在中共六大时,通过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中初步释放巨大能量。
同时,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共产主义美好愿景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使命,进入愿景领导阶段。党的一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以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命,使社会革命理念成为广泛共识,展现出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随着时代发展,党的领导力内涵不断丰富。党的十九大提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党的政治领导力体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制定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政策。思想引领力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引导能力,通过推进理论创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装头脑、统一思想等。群众组织力为各项事业奠定重要基础,社会号召力则营造积极氛围。在抗疫斗争中,这四个方面的领导力就充分体现,政治领导力居统领地位,思想引领力提供精神支撑,群众组织力奠定基础,社会号召力营造氛围。
二、共产党领导力在不同层面的体现
(一)在全面领导视阈下
在全面领导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中制度运行力较为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确保了制度的有效运行。比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从贫困识别到精准帮扶再到脱贫巩固,一系列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党的领导力推动。
(二)在特殊影响力方面
党的领导力还是一种特殊影响力,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引领方向、把握全局。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深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凝聚起强大力量。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激励着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也让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在改革层面
从“政党 - 国家”关系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改革领导力有两个面向。一方面是作为政党组织的自我革新能力,以建设新型政党为目标,通过自我审视、改革和学习,密切与群众联系,提高各方面领导能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是作为执政党给人民、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变革能力。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多领域改革,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国家制度,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三、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经过了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其领导力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党在各个时期的领导力都推动着中国不断前进。从诞生之初的探索新领导力体系,如在井冈山创造工农武装割据模式、建立苏维埃政权,到长征后的延安整风运动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新的领导力体系,引导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党以领导力不断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局面。
在当代,共产党的领导力更是实现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关键。在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情况时,党的领导力能够确保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无论是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还是推动长期的发展战略,共产党的领导力都是坚实的保障,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