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领导力(技术领导力)的内涵
工程领导力,也就是技术领导力,是为满足顾客和社会需要,形成创新概念和设计,通过技术发明完成新产品、新程序、新材料、新模型、新软件、新系统开发和生产的能力。它是一种将管理与技术专长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从历史发展来看,工程领导力的概念不断演进。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了相关理念的萌芽,1984年美国工程院工程教育戈登奖的出资人伯纳德米·戈登指出真正的工程师应是资源团队领导者且需具备一系列特质。2004年美国工程院(NAE)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共同发表的报告明确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原理并实践。
这种领导力要求领导者了解正在构建或使用技术的限制和潜力。优秀的工程领导力取决于做出关键决策的能力,以及信任团队处理项目技术执行的能力。例如在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需要技术专长的领导者,工程经理虽能制定策略但可能缺乏实施经验,技术领导力就能平衡管理与技术专长。
二、工程领导力(技术领导力)的重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工程领域的创新要求不断提高。工程领导力有助于推动新产品、新系统等的开发,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新技术的需求。例如在应对全球挑战、建设制造强国等方面,卓越工程师凭借工程领导力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工程领导力有助于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解决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
(二)工程团队的发展需求
在工程团队中,工程领导力能够协调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的愿景。它不同于单纯的管理,不仅能保证项目目标的贯彻执行,更能激励团队成员朝着创新的方向努力。技术领导者可以根据成员的技术专长合理分配任务,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使团队能够更好地实现“工程愿景”。
(三)工程师职业发展的需求
对于工程师个人而言,具备工程领导力能够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在传统观念中,很多工程师认为做技术没有前途,存在技术无用商业才有用的观念。然而,工程领导力打破了这种局限,让工程师在技术领域也能成为领导者,既可以在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又能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实现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向技术领导者的转变。
三、工程领导力(技术领导力)的培养模式
(一)国外高校的培养模式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在其校友戈登的资助下,2007年开始实施工程领导力项目(Gordon - MIT ELP)。国外一些顶尖理工类大学在20世纪初就开始对工程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并实施教育计划。这些高校的培养模式往往从多个维度入手。
(二)国内的探索与构建
我国高校在工程领导力培养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基于“MIT戈登工程领导力培养计划”等案例,通过扎根分析提炼出41项工程领导力培养模式要素,从培养目标、计划框架、课程结构、实训环节、组织机构、经费支持、过程管理、评估选拔等8个维度构建工程领导力培养模式AT3泛用模型。这一模型为我国工程领导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注重跨学科教育,让工程师具备多学科知识,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同时,重实训也是关键环节,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领导能力。此外,融合科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使培养出的工程师更符合市场需求。在国际化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领导力培养经验,提升我国工程领导力培养的水平。
四、工程领导力(技术领导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
1. 观念转变的挑战
在我国,很多工程师仍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做技术只是“码农”式的体力活,缺乏对工程领导力的认识和追求。这种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教育引导。
2. 教育体系融合的挑战
工程领导力的培养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在学科之间的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工程技术知识与领导力知识有机结合是一个挑战。
3. 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挑战
工程领导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实践机会不足或者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情况。
(二)应对措施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工程领导力的内涵和重要性,改变工程师的传统观念。在高校和企业中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对工程领导力的认知。
2. 教育改革
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高校可以设置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员工提供跨部门的工作机会,培养综合能力。
3. 完善实践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工程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反馈,不断优化培养模式。
工程领导力(技术领导力)在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内涵丰富,培养模式多样,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不断提升工程领导力的水平,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国家战略人才的培养等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