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领导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领导力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之事并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它也是建立愿景目标的能力,是使自己与他人承诺于企业长期成功的能力,是激发他人自信心和热情的能力,是确保战略实施的能力。然而,不同的学者和管理者对领导力有着不同的见解。例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杨壮认为“领导力是职场人自身所渗透出的气质,而领导则是外界赋予的权利,当下中国职场人都面临着建立领导力的难题”。这表明领导力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权力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力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行政事务以及企业战略制订、执行上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其职能细分为招聘、选择和录用、人力资源开发、薪酬体系设计、劳动关系等专业化内容。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既要了解其他部门业务知识,又要深入掌握本专业业务。而领导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就在于管理者如何运用自身能力去引导团队成员,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
二、领导力相关的能力素质要求
(一)胜任力的重要性
胜任力是指一个人与工作绩效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才干或个性特征,它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管理领域,个人胜任力的概念由来已久。许多公司通过询问直线经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期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当具有哪些胜任力,来确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具备的关键胜任力。这种方式基于每个公司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有独特期望,并且直线管理人员在界定这些胜任力时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能力研究,就对这个职业做出了一些有趣的解释说明。
(二)领导者的用人理念
领导者的用人理念也是领导力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不可委托责任理念,这与领导活动本身的特征紧密相连;成就取向理念,要求领导者将下属当成资本和资源来进行管理;政治忠诚度理念,这是公共部门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但不是全部);先人后事理念,这是对传统管理主义任人唯贤理念的一种否定,西方最新的管理和执行理论已经从过去着重强调人员能力与职位的匹配转变为这种先人后事的理念。
(三)领导力自我开发
领导力自我开发包括自我察觉和自律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基于自我察觉的领导力开发又可以分为单回路学习和双回路学习两种不同水平,其重要贡献在于使领导者能从挫折中学习和获益。
三、领导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
(一)不同的权力来源与类型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与类型多种多样。首先,高位置的人比位于其下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这是一种基于职位的权力。其次,奖励权力也很关键,由于下属遵从决定和命令而给予奖赏的权力被称为奖励权力,这种权力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大不相同,不仅有不同的形式,也有不同的程度。再者,信息权力也是重要的权力来源,控制信息之所以称之为一种权力,是因为对信息的掌握不仅是领导者做出决策的依据,更是领导者充分发挥自己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资源。最后,资源控制权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权力离不开的必备要素,领导的影响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资源交换和利用的过程,如果缺乏资源,领导行为必然处处受到制约,而无法顺利实施其领导行为。
(二)在员工管理中的体现
在员工管理方面,领导力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员工追随领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领导能满足员工需要、提升员工能力、为员工指点迷津或者带领员工成长等。对于骨干员工,他们有着能力经验提升、成长空间、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等职业期许。而培养骨干员工的方法重点在于培训、培养、轮岗、授权、承担有挑战的工作以及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等方面。
(三)在组织文化中的体现
领导力在组织文化构建中也有着重要意义。组织文化的构成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理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在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领导者需要根据组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运用领导力来引导员工认同和遵循组织文化,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领导力与领导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领导与管理存在基本区别。领导力更多地侧重于领导者自身的能力、魅力、影响力等内在特质,而管理更强调对事务的组织、协调、控制等操作层面的职能。然而,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效的领导往往是优秀管理的基础,而良好的管理也有助于领导力的发挥。例如在企业中,领导者需要运用领导力来制定战略方向,而管理者则通过管理手段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成果。
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领导力的正确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激励、组织文化构建还是在应对市场竞争等方面,领导力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领导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