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来”:承担责任的开端
“我来”是领导力十句话中的首句,这一表述对应的是“领导力十律”中的第一律——承担责任。在领导力的研究历程中,以往人们试图从人格品质方面寻找卓有成效的领导者的共同点,如性格外向或者智商很高等,但都未能找到普遍成立的特质。如今,从动词角度出发,发现领导者们共通的一点就是会说“我来”。无论是有领导职位还是没有领导职位的人,当说出“我来”时,就意味着愿意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领导职位本身就蕴含着对解决问题的期待,而主动承担责任是发挥领导力的第一步。例如在一个项目面临困境时,真正具有领导力的人不会推诿,而是挺身而出说“我来解决问题”,这是领导力的基石。
二、“我不知道”:解决难题的智慧
“我不知道”是领导力的第二句话,与“领导力十律”的第二律——解决难题相呼应。领导者说“我不知道”有诸多理由。其一,“君子不器”,领导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术性知识。其二,面对极具挑战性的难题,确实可能不知道答案。其三,即使知道答案,为了动员群众,让团队其他成员有浮出水面的机会,也可能说“我不知道”。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提出的“第五级领导者”观念中,也体现了这种谦逊的态度。如果领导者总是试图表现得全知全能,反而会失去团队成员的信任,而承认自己的不足,能让专业人士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你觉得呢”:密切联系队员的纽带
“你觉得呢”这句话是激发团队成员主动思考并与队员广泛建立关系的有效方式。领导者如果不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决策就很可能脱离实际。通过多问“你觉得呢”,能够给予队员表达想法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谦虚的态度体现。例如在讨论项目方案时,领导者问“你觉得呢”,可以让成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方案更加完善,也能拉近领导者与队员之间的距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四、“我讲个故事”:制造同一场景的妙法
在领导过程中,讲道理往往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而讲故事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我讲个故事”能够把大家拉入同一思维场景,特别是把“我的故事”变成“我们的故事”。领导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可以更轻松地调动团队成员的情感,推动他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比如,领导者讲述自己曾经克服困难的故事,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在面对类似困难时勇往直前,同时也能让成员们更好地理解领导者的意图,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五、“我教你”:成为好老师的要求
领导者需要扮演“老师”的角色,精确地使用赞赏和批评的工具,帮助团队成员实现真实的成长。如果领导者不注重培养下属,团队的整体能力将会下降。无论是技术性问题还是挑战性问题,整个团队都应该重视学习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发现成员的优点并给予赞赏,同时也要针对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批评,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导能力,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六、“不要紧”:从失败中学习的豁达
“不要紧”体现了领导者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领导者不能害怕失败,而要勇于从失败中学习。一个团队对失败的坦率程度和界定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团队长远的发展。领导者要善于重新定义失败,允许团队积极试错。当团队成员遭遇失败时,领导者说“不要紧”,能够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的团队氛围有利于团队不断创新和进步。
七、“学到了什么”:反思机制的体现
一个团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反思机制,领导者需要不断引导自己和团队成员进行反思,思考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这要求领导者和成员彻底放下情绪和利害关系,通过反思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能力。例如在项目完成后,领导者组织团队进行反思,大家分享在项目中的收获和不足,从而为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
八、“为什么”:深度思考的引导
领导者要多问“为什么”,这有助于深入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这需要领导者具备系统思维和整合思维,避免陷入应激反应模式。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的启动“元认知”,让自己紧盯目标,保证行动不变形。在面对复杂的决策和问题时,通过不断追问“为什么”,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九、“我是谁”: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领导者需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热爱、擅长和机会,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在领导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行动。例如,知道自己擅长沟通和协调,就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更好地带领团队前进。
十、“我该是谁”:明确原则与方向
在面对两难选择时,领导者要明确自己的原则和方向,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这有助于领导者在复杂的情境下坚守自己的底线,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当领导者明确了自己该是谁,就能在团队中树立稳定的形象,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和尊重,带领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