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领导力,简单来说就是领导能力。它包含诸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预见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等。这些能力是领导者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全局、运筹帷幄、作出科学决策并取得卓越成效的基础。领导者核心的能力并非业务能力,而是用人的能力,包括沟通、辅导、教练、激励下属、影响老板、影响同级部门、影响政府、与客户打交道等人际技能。这意味着领导者不是自己做事,而是影响他人做事。
领导力和领导艺术是紧密相连但又不同的概念。领导艺术是领导能力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晶。能力是基础,有了强大的领导能力,才有可能发展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更佩服那些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领导者,因为他们能给团队带来成功的希望,从而让人产生敬佩感。
二、权力性领导力
(一)权力性领导力的含义
凡是领导者,都同时具有两种领导力,其中权力性领导力指的是由组织赋予的在领导者实行之前就获得了的要被领导者服从的影响力,其核心就是权力。例如在企业中,部门经理被赋予管理部门员工、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员工绩效等权力,员工基于组织赋予经理的这些权力而服从管理。
(二)影响权力性领导力的因素
1. 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领导者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有权、有才干、比普通人强。这种传统观念使得被领导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领导者基于权力的影响力。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家族企业中,家族中的长辈担任领导者,家族成员基于家族传统和长辈的权威地位而服从领导。
2. 职位因素
领导者所处的职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力。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其权力性领导力的影响力范围也就越广。比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他们在决策、资源分配等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会对下属产生很强的影响力。
- 制度因素
组织内部的制度明确规定了领导者的权力范围和职责。这些制度保障了领导者在其权力范围内行使权力,从而增强了权力性领导力。例如,企业的规章制度规定了财务审批的权限,财务经理在制度规定的权限内对财务审批具有决定性权力。
三、非权力性领导力
(一)非权力性领导力的含义
非权力性领导力指的是领导者通过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行为的体现,建立领导威信,从情感上影响下属,使下属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一种凝聚魅力。例如,有的领导者自身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出众,下属会因为对领导者个人魅力的钦佩而自愿追随。
(二)影响非权力性领导力的因素
1. 品德因素
领导者的品德高尚与否对非权力性领导力影响很大。一个诚实守信、公正廉洁、富有责任感的领导者更容易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比如在一些公益组织中,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展现出无私奉献的品德,从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并追随。
2. 才能因素
领导者具备较强的专业才能和综合管理才能,能够在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例如,技术型领导者在技术难题面前能够迅速提出解决方案,让下属佩服,进而增强非权力性领导力。
3. 情感因素
领导者如果能够关心下属的工作和生活,与下属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会提升非权力性领导力。比如领导在员工生病时给予关心和照顾,员工会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从而更加忠诚地为团队工作。
四、两种领导力的相互关系与协同作用
权力性领导力和非权力性领导力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权力性领导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影响力,而非权力性领导力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影响力。
在实际的领导工作中,二者协同发挥作用。仅有权力性领导力,可能会导致下属的被动服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仅有非权力性领导力,在一些需要强制决策和执行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企业推行一项重大改革时,领导者首先依靠权力性领导力下达改革指令,同时运用非权力性领导力,通过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来安抚员工的情绪,解释改革的意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改革顺利进行。
领导者要善于平衡和运用这两种领导力,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任务需求,灵活调整二者的比重,以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