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身是君子领导力的基础
儒家思想中,领导者的修身是领导力的根本所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清晰地表明领导者要从自身找问题,不断提升品德与能力。注重修身的领导者会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
以“仁”为例,这一儒家核心概念体现在领导力上就是对下属的关爱与尊重。历史上刘备以“仁”出名,他对待下属如同兄弟,这种仁爱领导风格吸引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人才追随。“义”要求领导者遵循道德准则,行事公正,在决策时不为私利左右。
二、君子领导力的外在表现
(一)容貌、颜色、辞气的修养
君子的领导力与修养相关,其修养表现在容貌、颜色、辞气三个方面。《礼记》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例如“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君子注重容貌举止,就会温良恭谨,不粗暴怠慢他人,他人也不会如此对待他;“正颜色,斯近信矣”,端正仪态颜色,会让人产生信任感,别人也不敢轻易欺骗;“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说话吐字清晰、爽朗明确,不会含含糊糊、吞吞吐吐。
(二)不拘于一技的全才素养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用途的专才,而是德才兼备的全才。他们通晓多种学问,又有仁德之风。在职场中,这样的人能以德服人、以技示人,工作上没有管理盲点,能融会贯通各个环节与程序,对待下属平等尊重,批评也能切中要害让下属心服口服。在朋友圈,他们能以德互见、以技互粉,以自己的德行标准聚集同类,分清不同关系,让圈子干净平等。
三、君子领导力在行为处事中的体现
(一)遵循礼仪与道德规范
在中国文化里,礼具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领导力体现,是个人综合素养的反映,对领导者个人影响力有作用。遵从礼仪有助于领导者塑造道德形象。同时,礼能治理丑恶、保护善美。在现代社会,礼仪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自尊、友善、教养等。
(二)秉持中庸、不偏颇的态度
君子行为处事最基本的是保持中庸、不随意、有原则。这是一种平衡的处事态度,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在决策、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
(三)谦逊自省与尊重人才
如子产“行己也恭”,他身为郑国相国地位显赫却谦逊自省,对待自己的决策和行动高度自省,力求尽善尽美。这种谦逊在现代领导力中很重要,领导者不应因成就而自满,要不断学习成长,为团队树立榜样,并且谦逊的领导者更能倾听下属意见做出明智决策。而且子产尊重和重用人才,这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忠诚敬业、尽职尽责
子产“事上也敬”,忠诚敬业是对上级的基本尊重。在现代领导力中,忠诚敬业也是重要品质。无论面对何种复杂局面和艰巨任务,都应尽心尽力完成。
(五)遵循絜矩之道
《大学》中的絜矩之道,就是规范、示范。上位者的行为会影响民众,如上位者孝顺父母民间就会兴孝道等。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如何对待别人,这不是一对一映射,而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准则。
四、君子领导力在应对挑战中的展现
阳明先生在《与王纯甫书》中提到,领导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像王纯甫因上下级关系处理不好辞官,阳明先生鼓励他直面挑战,因为在挫折和问题面前领导力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开发。而在杨邃庵犹豫是否重新赴任处理西北边务时,阳明先生力劝他临危受命,这也体现出君子领导力在面对困难抉择时的担当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