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理解
课程领导力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总体而言,它是一种与课程相关的领导能力。在教育领域中,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还是高校,课程领导力都涉及到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等多方面的引领能力。例如在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体现为教师或教育领导者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的指导和影响力,它决定着教学质量、师幼关系和学习成效。而在职业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控制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课程领导力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以教师课程领导力为例,教师作为课程领导力的主体,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课程领导力还体现为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在课程决策与研发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参与到有序的合法参与,身份从“边缘性参与者”逐渐转变为“充分参与者”。并且,生态位协同发展也是课程领导力的追求目标,就像每个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在课程体系中各要素也需要协同发展。
二、课程领导力的三个关键词:规划、引领、反思
- 规划
- 课程领导力中的规划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程设计与规划方面,领导者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例如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校长要确定目标并制定课程开发计划,这是课程领导力的体现。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开展课程工作,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以及促进自我发展,这就需要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
- 在规划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整合。如在素养时代,教师的课程整合力是基础要素,包括学科内部整合(学科观念)、学科之间整合(跨学科观念)、教学时间整合(课题即课时)、教育空间整合(在世界之中)、课程层级整合(本校非校本)等。只有做好这些整合规划,才能构建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 同时,规划还涉及到学习环境与资源管理。领导者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比如在学校中,从大的学校总体布局、硬件设施,到小的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的调配等,都需要在课程规划中有所考量。
- 引领
- 在师资培训与发展方面,课程领导者需要发挥引领作用。领导者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幼儿园中,课程领导者要具备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能够引导幼儿园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改进,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 课程领导者还需要引领学生的学习。课程领导力是以课程为载体,教师去领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这就要求领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课程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例如高校教师在课程工作中,要展现出课程意识领导力、课程价值领导力等,引导学生认识课程的价值,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 在团队引领方面,课程领导力的主体往往是一个共同体。如高校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主体为领导者共同体,以共享的理念为权威源泉,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担任领导者的机会,大家共同分担领导的道义和责任。在这个共同体中,领导者要引领团队成员朝着课程目标前进,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 反思
- 教学评估与改进是课程领导力中反思环节的重要体现。领导者需要能够评估课程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科课标的理解是否准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否合理、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写是否得当以及课程评价开展是否科学等。
- 课程领导者还需要对自身的领导行为进行反思。在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要不断思考自己的领导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的发展,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校长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反思自己在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方面的不足,不断调整领导策略,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三、课程领导力三个关键词的相互关系
规划是课程领导力的基础。只有做好课程的规划,包括目标、内容、资源等方面的规划,才能为后续的引领和反思提供依据。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课程的实施就会变得盲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引领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体现。在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师资、学生以及团队的引领,将规划中的理念和内容付诸实践。引领能够将课程的各个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促进课程的有效运行。
反思是课程领导力不断提升的保障。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估和对自身领导行为的反思,可以发现课程规划和引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规划进行调整,对引领方式进行改进。这三个关键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内涵。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场景下,课程领导力的这三个关键词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还是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并发挥规划、引领和反思的作用,才能提升课程领导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