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课程领导力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它不仅仅是对课程的管理,更是一种引领、决策和创新的能力。从学校层面来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关系到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成为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体现在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上。校长需要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这就像为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创新的大门,让课程不再是刻板的预设,而是与师生的教学情景积极互动,从而丰富课程的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课程领导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但实际上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拥有相当的智慧和创意,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当教师具备课程领导力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融入到课程中,实现从“教课程”到“用课程教”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程领导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也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并兼顾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
二、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一)观念刷新策略
1. 校长课程领导意识的增强
校长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刷新观念。在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要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例如,要认识到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师生的互动不断生成新的内容。校长要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探讨、反思课程知识,将书本知识与个人情感体验相结合。这就需要校长从传统的课程管理思维中跳出来,不再仅仅把课程看作是既定的教学内容,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体系。
2. 重新认识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
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传统观点认为教师缺乏课程决策和开发能力,这种观念需要被打破。教师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将教师视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推动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学生为核心。在设计课程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比如,针对小学生的课程,要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针对中学生则要考虑其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拓展需求。同时,课程内容的难易度要适中,既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又能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策略
1. 加强引领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引领。一是聘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课程领导力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例如,邀请课程专家为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最新理念和方法,分享成功的课程改革案例。二是选派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外出参加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学习考察。他们可以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和建设能力,从理论上把控学校课程的设计、执行与评估。三是问计于专家,在学校课程规划和路径选择上请专家把脉支招,高起点、大视野地启动和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
2. 对话共生
学校要营建课程建设的对话机制。学校的课程理念、执行策略、愿景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讨论。例如,可以在校内组织论坛活动,让教师们就课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开展文件、案例的学后讨论交流活动,校本课程设置方案征集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一个大家认可的课程设计、执行和评估的体系,让每一位教师在对话中提升课程领导力,获取发展和成长的养分。
3. 实践培育
学校在课程领导力建设工作中要遵循“从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对一些难度不大的单项课程进行改革实验,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课程领导能力。例如,可以先从校本课程中的某一门特色课程入手,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然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课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带动策略
1. 高职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策略。从高职教育发展要求来看,要打破制度性、文化性和主体性困境,提高高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势在必行。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合作式探究方法,它能为不同群体提供和谐、富有成效的工作氛围。在课程行动研究中,可通过促进教师对课程的意义建构,转变课程角色来增强课程领导意识;增加教师课程领导资本,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促进科学、民主课程治理制度的形成,提升教师构建课程建设共同体的能力。
2. 教师角色转变与成长
在任何课程改革中,教师都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如学习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等。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课程改革涉及教与学,无法仅通过行政指令达成。因此,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其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例如,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在课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三、课程领导力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与整合
(一)校长层面
校长在课程领导力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教育思想上,校长需要完成四个转向以提升课程理解力,如由课程管理转向课程领导,从行政首长的角色转变为课程专家的角色,组织课程利益相关方合作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在环境创建上做到四个坚持以提升课程设计力,在课程统整上遵循四个指向以提升课程评价力。校长还要有领导学校全员进行课程决策的能力,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帮助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课程领导共同体中。
(二)教师层面
教师要将课程领导力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发挥作用。例如,依据学校传统、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在国家课程中增补特色内容、专题内容或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校长、其他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实现课程领导力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三)学校整体层面
学校要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决策。课程实施是一个实践性的行动研究过程,学校要重视团队成员的参与,整合各方资源。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学校要将校长、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课程领导力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推动学校课程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课程领导力策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需要从观念、共同体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不同层面的整合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