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权变论概述
领导力权变论是领导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基本观点是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这一理论打破了以往认为存在一种通用的领导模式的观念,强调了领导情境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境下,领导者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例如,在一个创新型的科技企业中,面对富有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员工,领导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加民主、宽松的领导方式,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意;而在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面对注重纪律和流程的员工,可能需要相对集中、规范的领导方式。
二、菲特勒及其对领导力权变论的贡献
(一)菲特勒其人
菲特勒是领导力权变论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构建了著名的菲特勒权变模型。菲特勒关注领导者的风格与领导情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他认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主要分为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两种。任务导向型的领导者更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目标的设定、计划的制定和任务的分配等;关系导向型的领导者则更注重与下属之间的人际关系,关心员工的感受、需求和满意度等。
(二)菲特勒权变模型的要素
1. 领导风格的测定
菲特勒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等方式来测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是任务导向型还是关系导向型。这一测定为后续分析领导风格与情境的匹配奠定了基础。
2. 情境因素的考量
他提出情境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 - 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方面。领导者 - 成员关系反映了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尊重和友好程度;任务结构指的是任务的明确性、规范化程度等;职位权力则是领导者所拥有的正式权力,如奖惩权、决策权等。
3. 匹配关系与领导效果
菲特勒认为不同的领导风格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领导效果。例如,在领导者 - 成员关系好、任务结构明确、职位权力强的情境下,任务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领导者 - 成员关系差、任务结构不明确、职位权力弱的情境下,关系导向型的领导风格可能更合适。
三、菲特勒权变论的意义与影响
(一)理论意义
1. 丰富了领导理论体系
菲特勒的权变论为领导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维度。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研究领导者的特质或者行为方式,而是将领导情境纳入研究范畴,使领导理论更加全面和立体。
2. 推动了对领导情境的深入研究
促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加关注领导情境的各个要素,如组织文化、外部环境等对领导效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领导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实践意义
1. 指导领导者的领导行为
领导者可以根据菲特勒权变模型,分析自己的领导风格以及所处的领导情境,从而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效能。例如,一位原本以任务为导向的领导者,如果发现自己所在的团队成员关系紧张、任务结构模糊,就可以适当增加关系导向的领导行为,如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等。
2. 有助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在选拔和培养领导者时,可以参考菲特勒的理论。根据不同岗位的情境特点,选拔具有相应领导风格或者有潜力发展出合适领导风格的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为领导者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组织的整体领导水平。
四、领导力权变论的发展与局限性
(一)发展
1. 后续研究的拓展
在菲特勒的基础上,其他学者不断拓展权变理论。例如,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强调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这一情境因素对领导方式的影响,认为领导行为方式应随着被领导者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对菲特勒权变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2. 多情境因素的综合考量
现代的领导力权变理论研究开始综合考虑更多的情境因素,如组织的战略目标、市场竞争环境、技术发展水平等,使权变理论更加贴近复杂多变的现实管理环境。
(二)局限性
1. 模型的复杂性
菲特勒权变模型虽然考虑了多个情境因素,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情境因素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使得模型的操作难度较大。例如,准确衡量领导者 - 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等因素并非易事,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难以完全独立地进行分析。
2. 领导风格的固定性假设
菲特勒假设领导者的风格是相对固定的,但在现实中,领导者的风格可能会随着经验的积累、组织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改变,这一假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的适用性。
领导力权变论的代表人物菲特勒的理论在领导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我们理解领导行为与领导情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践中对领导者和组织的管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