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特质理论的起源
领导力特质理论是整个领导领域的开端,其理论基础来源于Allport人格特质理论。20世纪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者秉持着一种“伟人”理论的观点,主要研究伟大的社会、政治和军事领袖与生俱来的素质与个性特征。他们认为这些特质是天生的,只有“伟人”才具有这样的品质,并且致力于判断发现那些能够让领导者与众不同的领导特质。例如,当时可能会认为像拿破仑这样伟大的军事领袖,他天生就具备某些特殊的领导特质,如非凡的勇气、果断的决策力等,这些特质是他成为伟大领导者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特质理论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心理、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征,试图探求一种有效领导者的标准。例如斯托格迪尔的领导个人因素论、吉普的天才领导者特点论、鲍莫尔的领导品质论以及吉赛利的领导品质论等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进行了研究,为后来领导力特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期对领导力特质理论的质疑与发展
到了20世纪中期,领导力的情景研究兴起,这一时期的观点开始质疑领导特质的普适性。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的场景中没有一套不变的领导特质能够让领导者与众不同。领导力被定义为在社会情境中的人际间的关系(Stogdill,1948)。虽然与领导力有关的个人特性仍然非常重要,但是研究者认为这些因素与环境的需求有关。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一个领导者在稳定发展的企业环境下可能需要具备沉稳、谨慎的特质来维持企业的运营;而在一个创业型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时,领导者可能更需要具备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等特质。这表明单一的特质无法适应所有的领导情境,领导特质需要与环境相结合来考量。
三、最近几十年特质理论的新研究方向
最近几十年,特质理论有了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特质如何影响领导力的研究上。个人特性与个人对领导力的理解强相关(Lord,DeVader,&Alliger,1986);高效能领导在七个关键方面与众不同(Kirkpatrick&Locke,1991);愿景型领导与魅力型领导(Bass,1990;Bennis&Nanus,1985)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比如,在高效能领导的七个关键方面可能包括目标导向、团队建设能力、适应能力等特质。愿景型领导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清晰的愿景,能够激励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魅力型领导则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凝聚团队成员。这些研究表明领导特质在不同的领导类型和领导效能方面有着复杂的影响关系。
四、领导力特质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领导特质理论研究仍具有较大价值。有关领导力开发实践表明,个体特质与有效领导存在较大的关联,仅靠行为的培养并不能实现有效领导。
从选拔领导者的角度来看,特质理论为领导者的选拔提供了一些标准。例如,领导者的六项重要特质:领导愿望、洞察力、自信、诚实与正直、才智、工作相关知识,这些特质可以作为选拔领导者的参考依据。如果一个人缺乏领导愿望,那么他可能不太适合担任领导职务;而一个具有较强洞察力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可能更能把握市场动态、员工需求等情况。
然而,特质理论也存在不足,它没有考虑情境因素。在实际的领导工作中,情境因素对领导效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一个具备优秀领导特质的人,如果被安排到一个不适合他特质发挥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也无法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
总之,领导力特质理论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领导理论研究领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领导力的本质和领导者的特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