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内涵与本质
领导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从不同学者的研究来看,其内涵丰富多样。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修订的《领导力》第3版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这是从领导者能力角度的一种界定。还有学者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方的互动关系考察,认为最新的观点是指获得追随者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领导力的实质是影响力,任何人只要能成功地影响他人的行为,就可被视为实施了领导力。另外,从领导学自身概念范畴出发,领导力被看作是综合多种因素而产生的合力。
领导力首先是一种能力,它体现在对领导规律、方法及艺术的把握和运用上,这是完成领导任务的必备要素。例如,领导者需要具备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要求领导者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出最优决策。其次,领导力表现为一种影响力,即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高尚道德情操去影响他人,使得被领导者自觉、自愿去完成共同目标。
二、领导力在不同群体中的体现
(一)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
在企业中,领导力是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者领导力的提升包括做正确的事,如凝练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盛田昭夫创办的企业,他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格魅力的人,让自己的公司不只是为了利润而存在,他为员工物、心两个方面的幸福殚精竭虑、倾尽全力。这体现了他在企业经营中的领导力,他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把京瓷从一家乡村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公司。企业领导者还需要营造利于变革的组织环境、构建紧密联结的文化、授权并重视能力建设等。
(二)教师的领导力
以中学教师为例,自我领导力概念最早由Charles・S・Manz提出,他把自我领导力定义为影响个人自我方向和自我激励建构的过程。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其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虽然目前关于教师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教师的个性、知识、技能、经验和动机等都会影响其工作绩效,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策略,而管理学研究证明这些策略会影响工作绩效。
(三)大学生的领导力
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沟通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生涯发展、领导意识、团队合作等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公民教育与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及提高自身多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培养,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不多。
三、领导力的培养
(一)实践与知识结合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学历和受教育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领导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例如,在“领导技巧6 + 1”的学习中,包括设定目标、工作教导、回馈纠正、辅导、激励、授权、沟通对话等技巧,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仅仅凭经验使用,而是要深入理解并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像在与部属沟通期望及目标方面,要按照设定目标的SMART原则制定计划等。
(二)领导艺术的培养
领导艺术也是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作为领导者,在组织调查研究、理思路提方案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同时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比较完善的多个待选方案。领导者不能总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一定要懂得谦虚学习。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搞经济特区、将农民已经实际进行的生产体制合法化、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等举措,都体现了领导艺术的重要性,这些很难用既往的、纯粹“领导科学”的方法就能够预测和实现,需要一定的政治魄力、勇气和决心。
(三)自我领导力的培养
对于个人而言,自我领导力包含行为策略、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以自我领导力来影响个人自我方向和自我激励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领导力。例如,在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研究中发现,自我领导力策略能被用作开发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和间接影响绩效的训练计划的指南。
总之,领导力在不同群体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其内涵丰富,而领导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无论是在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领导艺术的提升还是自我领导力的构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领导需求,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