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力亲为
在领导力中,亲力亲为是一大忌。德鲁克说过,“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很多领导人,不论事情轻重缓急都要自己做。这样做的坏处很明显,一方面会让领导自己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团队成员得不到锻炼而无所事事。有些领导缺乏安全感,担心事情不经自己手就会出错,或者觉得当甩手掌柜会失去掌控感。然而这是错误的观念。西方企业的管理能力可工具化、标准化,员工执行力与领导管理能力相关。管理能力强的领导能带出执行力强的下属,反之亦然。管理者应学会放手,像樊登提出的,要容忍团队开始时的损失和错误,按照下属能力特长分工定位,设定流程后让团队自行运转,领导只需在必要时介入。
二、忽视员工成长
领导者不应只关注自己部门,要有大局观。如果只关心自己部门,格局小,自己不能成长,公司也会出大问题。公司发展不好,员工跳到其他公司身价也低。管理者的使命是培养员工,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领导者应将员工视为团队的战略合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下属。现在企业管理员工靠的是相互吸引,而不是过去的严格约束。
三、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
管理者在团队中有三种角色定位:下层执行、中层管理、上层领导。下层执行要使命必达,中层管理要面面俱到,上层领导要营造氛围。营造氛围的核心是调动员工工作意愿,激发工作热情,像海底捞就很擅长营造氛围。如果领导者角色定位不明确,就会导致管理混乱,影响团队的正常运转。
四、不重视员工执行力的培养
员工的执行力就是领导力的体现。例如日本的工作安排五遍问,从明确工作内容到让员工重复,再到询问员工对工作的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果有其他想法等,这一系列的步骤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执行力。如果领导者不重视员工执行力的培养,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五、没有系统化、结构化思维
领导应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在管理工作中,如果缺乏这种思维,工作安排就会杂乱无章。例如在布置任务时,可能无法全面考虑任务的各个环节、所需资源以及人员安排等。没有这种思维,也难以对团队的发展有长远的规划,在应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混乱。
六、缺乏职业化思维
职业化思维对于领导者至关重要。具有职业化思维的领导者在工作中会遵循一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缺乏职业化思维可能会导致工作态度不严谨,决策不专业,在团队中也难以树立权威形象,影响团队成员对领导的信任。
七、缺失法律思维
在企业管理和领导决策过程中,法律思维不可缺失。无论是在合同签订、员工权益保障还是企业合规运营等方面,都需要法律思维的支撑。如果领导者缺乏法律思维,可能会使企业面临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八、不以身作则
领导者是团队的榜样,如果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就难以要求团队成员遵守规则。例如在遵守工作时间、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等方面,如果领导者自己做不到,团队成员也会效仿,从而破坏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纪律性。
九、不善于正确汇报工作
正确汇报工作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时间跨度短的工作应坚持每天汇报,让领导了解进展;时间跨度长的工作要阶段性汇报结果,汇报重点内容,不说废话。汇报内容要未雨绸缪,带有预见性,并且能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在工作困境方面,必须实事求是,切勿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如果领导者不善于正确汇报工作,就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十、给下属布置工作表述不清晰
清晰地给下属布置工作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如果表述不清晰,下属可能会对工作任务产生误解,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从而浪费时间和资源,影响工作效率。
十一、没有良好的用人价值观
领导者要有良好的用人价值观,要放得下面子,学会选择新人,培养干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与下属抢功。如果缺乏良好的用人价值观,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
十二、不善于沟通
在领导力中,沟通是关键。领导者如果不善于沟通,就会陷入知识的诅咒。就像在营销中,自己觉得没问题的表述可能会让他人迷惑不解。沟通视窗中的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潜能象限等概念也表明了沟通的重要性。领导者要善于与团队成员沟通,消除盲点象限,挖掘潜能象限,避免因沟通不畅带来的管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