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课程领导力是教师在专业实践中的一种重要能力。从本质上讲,它是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达成课程目标、课程愿景所体现出来的方向导航力、学习指导力与课堂主导力。在当代教育实践中,随着教学领域从“文本主宰”向“学生主创”的转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决定了课程的生命力。课程领导力不仅仅是学校领导者的任务,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它涉及到学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课程领导力,也就是团队成员间的专业影响力博弈,还涉及课堂世界中的教师课程领导力,即师生共创课程育人实践中的教师影响力生发。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建设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课程评价中对课程发展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反思。
二、课程领导力实施中的困惑
- 教师主观意识缺乏
-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缺少主观意识是限制自身领导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主观意识,教师不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领导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虽然领导力被视为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成效。许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因为社会和家长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更强调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重视自身教学经验,对课程改革有较强的抵触情绪,缺乏主观的改革动力。
- 改革模式往往由上级强制推行,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安排和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有自己的观点,也难以得到认可,导致教师无法真正执行国家的相关命令,改革热情不高,存在较强的观望情绪。
- 学校领导文化建设缺失
- 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教师领导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在很多中职学校,相关的领导文化建设存在不足。学校缺乏一种鼓励教师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文化氛围,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使得教师在课程领导方面缺乏方向感和动力源。
- 传统管理模式与教师思维的限制
- 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下,教师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课程决策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话语权。教师本身的经验思维模式也成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阻碍。教师长期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难以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去适应新的课程领导要求。而且教师个人的功利追求,如更关注教学成绩等眼前利益,也会影响他们对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投入。
三、应对课程领导力实施困惑的策略
- 赋权增能保障教师发展
-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需要给予教师适当的赋权增能。这意味着要在课程决策、研发等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参与权,让教师从被动参与转变为有序的合法参与。例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让教师参与课程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择等环节,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融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逐渐形成理论思维的根基,从“边缘性参与者”向“充分参与者”转变,在课程团队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位置。
- 构建合作分享文化
- 学校要建立合作分享文化,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在课程领导中,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通过合作分享,教师可以互相学习课程领导的经验和方法。例如,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分享教学资源,共同设计教学计划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领导力,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 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与意识
- 教师自身要增强课程建设的意识。不能认为课程开发与建设只是专家的事,而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要将课程开发与个人所长相结合,像那位体育教师一样,发挥自己的专长构建特色课程。同时,教师要利用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空间,开发自己的特色课程,如科学教师构建“科学 + 劳动”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红色基因+道德”课程等。这样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之,课程领导力的实施虽然面临着诸多困惑,但通过学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探索应对策略,能够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