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课程领导力是一个涵盖多方面内涵的概念。从不同主体来看,其内涵有所不同。对于校长而言,课程领导力主要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这要求校长具备思想力,包括对教育价值及其取向、教育本质特征及其哲学意义、实现教育目标的现实走向等的思考判断力;同时要有课程知识修养,并且能够调动激发教师的内驱力积极投身课程建设。例如,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在课程建设中,其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对课程建设价值思想的引导,率领学校教师朝着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学校、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和有效实践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应包括使用课程、开发课程和制造课程的能力。如对北京市十三所公立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中发现,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和有效实践等方面体现着课程领导力。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领导力是指幼儿园领导者在课程方面的引领和激励能力,他们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
二、课程领导力的要素
- 课程规划与设计
这是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要素。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在课程领导力方面都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校长要从学校整体发展需求出发,考虑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型”课程源头开发。教师则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情况等,规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例如在小学课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像语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阅读、写作教学内容的规划。
- 师资力量的培养与调配
校长在课程领导力方面需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与调配。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例如,校长可以安排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帮扶指导,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课程等。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领导者要培养教师对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解、幼儿课程的设计和评估能力等。
- 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改善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课程的实施。校长和教师要共同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校长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等。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领导者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温馨、有趣的环境。
三、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实践中的体现
- 课程决策方面
课程决策关系到课程实践的成败。对于园长来说,在课程决策方面要把握课程编制的方向,课程编制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体验和教学策略、课程媒介或资料、课程评价”等要素,要形成具有本园特色、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同时,要赋予教师决策的权利,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在学校教育中,校长和教师团队在课程决策上要考虑到课程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学生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选择教材、确定课程内容重点等方面进行决策。
- 课程实施方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以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校长要引领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例如在中学的物理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
- 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程评价中要对课程发展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反思。校长要通过课程评价来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以便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在小学的综合课程评价中,要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适宜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优化。
四、课程领导力与课程实践的相互关系
- 课程领导力对课程实践的促进作用
课程领导力为课程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导。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能够确保课程实践朝着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向发展。例如校长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和引领,可以让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可以为课程实践带来更多创新的元素,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 课程实践对课程领导力的反哺作用
课程实践为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和依据。通过课程实践,校长和教师可以发现课程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例如在课程实践中,如果发现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程设计和领导方面的不足,进而调整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在课程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多方面的要素体现,并且与课程实践相互促进。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以更好地推动课程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