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力的内涵与境界
(一)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即影响力,这意味着它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跟随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不过存在正面和负面之分。重要的不是是否影响他人,而是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结果。这表明我们都具备开发领导力的潜质,并且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二)领导力的五种境界
1. 职位境界
这一境界的领导是被授予某个官职或地位,依靠权威发号施令。一旦失去这个位置,人们就不再听从他。这种领导的安全感来自于职位,而非自身天分,通常是由上级指派而获得领导地位。在与志愿者、白领阶层和年轻人共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对于单纯基于职位的权威可能不太服从。
2. 认可境界
在这个境界,人们因为领导者关心和帮助自己,而心甘情愿地跟其一起工作。这体现出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建立了一种基于情感和信任的关系。
3. 产出境界
大家为了共同的使命和目标聚集在领导者周围,领导者有能力带领大家实现他们想要的结果。这要求领导者具备明确目标、规划路径并带领团队达成目标的能力。
4. 授能境界
领导者发现和培养更多的领导人,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而使他们对自己忠心不二。这不仅有助于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还能巩固领导者在团队中的地位。
5. 真我境界
人们因为领导者的人格完善和其所代表的形象而拥戴他。这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要求领导者在品德、价值观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二、领导者的类别与特质
(一)领导者的四种类别
1. 一流的领导者
天生具有领导者的气质,一生都作为领导垂范他人,通过培训获得了新的领导力,具有成为杰出领导者的自律精神。这类领导者在上述四个要求中至少具备三项。
2. 后天的领导者
一生都作为领导垂范他人,通过培训获得了新的领导力,具有成为杰出领导者的自律精神。他们需要具备所有这些要求。
3. 潜在的领导者
刚刚开始领导垂范他人,正在接受关于领导力的培训,具有成为合格领导者的自律精神,也必须具备所有这些要求。
4. 有限的领导者
很少或从未担任过领导者,很少或从未接受过领导力的培训,但具有成为领导者的愿望。
(二)领导型管理者与操作型管理者的区别
1. 眼光长远
领导型管理者眼光长远,他们往往考虑一些超越当前危机和季度报告的问题,而操作型管理者可能更多关注当下的具体事务。
2. 企业整体视野
领导型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兴趣绝不仅仅停留在他们所领导的具体部门,他们渴望了解公司的各部门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了更深远的区域;操作型管理者可能更多聚焦于自己部门的事务。
3. 思考重点
领导型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愿景、价值观、激励机制等问题的思考上,操作型管理者可能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流程等方面。
4. 政治技巧
领导型管理者都有很强的政治技巧,他们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纷争,满足不同利益部门的需求;操作型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
5. 满足现状与否
领导型管理者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寻求改进和发展;操作型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稳定状态。
三、开发内在领导力的途径
(一)明确自身与选择合适环境
对于个人来说,需要不断分析和发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自身优势所适合的环境和职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发展自己,而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弥补弱点上。从企业角度,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组织架构确定自己企业需要的领导力的核心素质是什么,明确后备力量的选拔标准,开发本企业行之有效的一套人才选拔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去吸引和选择真正符合企业发展和职位要求的人才。
(二)提升影响力
要达到影响力的提升,必须做好两件事: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在所在的团队中,影响力最大、位置最高的人重视你、支持你时,成功机率就更大。
(三)注重决断力
在领导事物时,必定要做出决断。基本原则是考虑周到、处事果决。如果时间充足,可以更充分地考虑,但有时候决断总是不完全的,这时就可以征求一下身边的“智囊团”或者是大众的意见。
(四)强化执行力
一个决断的执行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只有将决策有效地执行下去,才能将领导力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五)遵循优先次序原则
了解帕累托原理,合理安排工作的主次。确定组织里最重要的那20%的人或事,巧妙工作,根据主次安排日程表,预见问题和麻烦并投入时间和人们相处。
(六)秉持诚信核心
领导力的核心是诚信,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是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和威望的基础,没有诚信,领导力将大打折扣。
开发内在领导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素质,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